探究小组的科学分组浅谈

作者: 徐春

摘 要:实验探究小组的合理分工合作是科学课堂探究的先决条件。科学教师在实验小组分组时,必须要从小组规模、分组方式、小组分工、小组整体和个体关系、小组评价等方面综合考量。这样对实验小组进行合理的划分,才能极大的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使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探究; 有效性; 实验小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70-001

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王坦教授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一)》一文中提出:“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那么,在小组探究时,我们的科学课堂要如何组织呢?就我的个人看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要静不要闹

王坦教授在《合作学习简论》一文中谈到,“在STAD(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中,学生被分成4人学习小组,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小组的规模还受到器材、实验桌等的限制。结合科学实验探究的实际,我们的科学探究小组人数也跟STAD的分法一致,定在4人比较适宜。小组人数少,对器材就提出了高要求,器材的准备量就大大提高,同时损耗率也相应增加。假定一般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以2人小组为例,那就要准备24组器材;以4人小组为例,只要12组器材就够了。那么,只要8组器材的6人小组,是不是可行呢?那对于目前我们小学的科学实验桌的配置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就我们的现有实验桌的设置,4人小组最灵活方便,同时更符合科学实验时的分工合作。4人小组这样的规模,就能保证课堂探究能静一些。

二、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要有序不要散漫

要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的过程中保持有序,就要讲究小组采取的分组方式。一般分组方式有以下几种:1.就近分组,2.自由分组,3.按性别分组。以上分组方式,往往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样显然学生的探究就比较散漫。

比如不要把能力强的学生都放在一组,这样的组探究时争强好胜,往往各执一词,各做各的,很容易导致纪律散漫。分组要尽量把能力强的学生分在不同组,降低组间差异。当然,如此分组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更高,但是,就像贝弗里奇那样认为:“同大多数的别的工作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准备工作的细致程度。”如果考虑到了将来科学课堂实验探究教学的效率,这样做是完全值得的。

对此,我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做了尝试,10组选1组我比较熟悉的学生,按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成绩、家庭环境等的因素分在一组,其他9组自由组合。结果,这一组在小苏打、白醋性质观察实验时,比其他9组用时快2分钟;在小苏打、白醋混合实验时,比其他9组用时快4分钟;在不明气体检测实验时,比其他9组用时快3分钟;在实验报告填写时,这个组早已经完成,说是他们分工的,边实验边填写的,其他9组填写实验报告用时3分钟。整堂课,1组比其他9组整整节约时间12分钟。最后,我不得不对探究小组的合理分组方式产生的效率惊叹。

三、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要分享不要争吵

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减少争吵,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小组中学生的分工。我们可以为小组成员设定一下职务,比如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实验员、发言人、纪律监察员等,让小组成员选择一个职务担任,试行一下,合适的就固定下来形成确定的职务,不合适的再磨合或者调整。学生会觉得,我有职务了,参与度会提高,人人尽职,就避免了争吵,小组间分享探究的成果也比较乐意。查尔默斯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中这样说,“观察陈述是公共实体,用公共的语言加以阐述”,这对我们的科学探究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的小组是一个整体,要形成一个公共的观点,然后用公共的语言陈述出来。最后,我们的小组探究要达成的目标是:不追求一个人的成功,追求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成功。

四、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要学会学习,不要单单学习知识

科学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我们的科学课堂更要求学习科学探究的技能。最近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我们不能把科学课上成科学知识课,教师更应该在开始时就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技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比如,实验规范的技能,和人际交际的技能。实验规范的技能,主要包括实验器材的摆放(摆放整齐有序,便于实验选用)、实验的纪律(实验时不要随意走动,不能随便讲话)、按照实验步骤等。人际交际的技能,主要指学生在语言上的交流沟通、学生发言、表扬他人、提出猜想、描述现象、归纳结论等。当然,这些技能不是一堂课就能学会的,需要逐步引导,反复练习,最终,这些技能将对提高课堂探究效率产生积极影响。

五、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要评价过程不要评价结果

查尔默斯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比如有的小组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实验,但是他们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实验探究中改进,这个过程也是值得肯定的。在过程评价中,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应用、小组的集体表现、小组的分工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等,都应该在评价之列。我们的课堂评价应该把探究过程纳入评价当中。比如,对于小组探究的评价,充分合作、共同努力评价为优,偶尔合作评价为良,组织散漫、没有合作评价为差;对于个人的评价,人人尽职评价为优,部分尽职评价为良,各干各的评价为差。当然,除教师的评价外,还可以有学生的评价,比如自评、互评、小组评等。

综上所述,科学教师从小组规模、分组方式、小组分工、小组整体和个体关系、小组评价等方面对实验小组的划分进行综合考量,这样划分的实验小组才符合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的需要,达到“良性互动和合作”这个基本要求,使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