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少先队活动设计的案例分析

作者: 袁原

摘 要:以少先队植树节活动设计、排队日活动设计和中秋节活动设计三个案例,讨论少先队活动设计和实施两个环节。

关键词:小学少先队; 少先队活动; 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77-002

少先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少先队教育成果。[1]校园的少先队活动有体验教育、“手拉手”互助活动、雏鹰争章、民族精神代代传等,篇幅所限,该《案例分析》仅讨论植树节、排队日和中秋节活动。

一、少先队植树节活动设计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的以宣传保护森林,并动员群众参加以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2]

1.植树节活动案例

植树节,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学校由于受到场地、条件等各种限制,没有开展种树活动,而是用“护绿”活动替代,不攀折、不踩踏,保护校园绿化,清理校园绿化带中的垃圾和杂物。植树节活动设计的初衷有两个,一是引导少先队员做爱护校园绿化的主人;二是让少先队员们都受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我教育。可是事与愿违。活动实施的第二天,又返回原形,整理过的绿化带中又出现了白色的餐巾纸团、长长短短的铅笔和彩色的卡纸……结果表明,植树节活动并没有达到少先队员自我教育的设计目的。

2.对植树节活动案例剖析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2]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人们对森林爱护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护绿”活动本身与植树节活动存在差异,少先队员对学校开展“护绿”活动的原因和目的认识不够。因此,学校一直要求少先队员不攀折、不踩踏校园绿化,利用植树节设计活动进行了强调。在活动实施中,通过捡出绿化中的垃圾和杂物,不仅进行了劳动的自我教育,而且还进行了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自我教育。活动是一个将其内化为少先队员自己的意识的过程。因此,假如垃圾和杂物不再出现在绿化带中,也就达到了少先队员参加植树节活动设计的目标。

3.大队部的建议

少先队植树节活动设计、实施要强调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

(1)事前是指在进行植树节活动设计时,提前“做足功课”。以三年级少先队员为活动对象来设计活动,可做如下调整:深入了解植树节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学校植树节活动的多元性。学校为什么要开展“护绿”活动?还有其它活动可以替代吗?

(2)事中管理是事前管理的延续。它是指在植树节活动的过程中,要对少先队员的人数、劳动的态度和效果等的督导。加强管理、组织、协调、激励和反馈,在植树节活动实施中,利用校园广播及时表扬和批评。

(3)事后是指对植树节活动设计、实施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反馈的活动。它是事中管理的延续。事后管理有两个要求,一是将捡出的垃圾和杂物进行分析,看看有哪些类别、集中在绿化带的哪些位置、是谁把这些扔进了绿化带,达到植树节活动设计的最初目的。二是通过征文写出少队员的活动感受和建议。

在少先队植树节活动设计时,没有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就会存在盲点,达不到活动的目的;如果仅有事后管理,出了问题就失去纠正的机会了。

二、少先队排队日活动设计

排队日,是宣传、倡导人们在人流拥挤的重点公共场所自觉排队的日子。排队日标志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顺序排列,有序进行。[3]

1.排队日活动案例

学校在11月11日展开排队日活动,让少先队员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公共场合,自觉排队。排队日活动设计的初衷有两个,一个是引导少先队员能在校园里有序地学习和生活;二是让少先队员们能将这种意识和行为带出校园,在社区、公交站等公共场所自觉排队,并影响自己的家人,达到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目的。活动实施后,少先队员们在校园内领取物品的时候,还是需要提醒,家长在校门口接孩子,也是一拥而上。结果事与愿违,排队日活动并没有达到少先队员自我教育的设计目的。

2.对排队日活动案例剖析

2007年2月11日,北京迎来了首个“排队推动日”,北京市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11”变成了两个笔直站立的小人,张开的笑口仿佛在告诉人们:“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希望通过自觉排队日,杜绝公共场所拥乱挤、城市交通乱行乱停等不文明行为,为奥运会创造文明有序的环境。但从各个城市的响应情况来看,排队日并不仅仅是为了给奥运会创造文明有序的环境,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公民公共利益的一种善意的提醒,反映一个国家物质文明程度、公民意识、秩序观念。

在活动实施中,通过对比排队带来的效率与情感体验,不仅进行了秩序观念的自我教育,而且还进行了公共礼仪的自我教育。因此,假如在校园生活中能自觉排队,也就达到了少先队员参加排队日活动设计的目标。

3.大队部的建议

少先队排队日活动设计、实施要强调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

(1)事前。以五年级少先队员为活动对象来设计活动,进行调整:深入了解排队日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是否有类似“排队日”的节日以及原因,了解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在排队意识、行为两方面的差距,对比全国各个城市排队日的时间及响应情况。

(2)事中。要对少先队员的人数、排队效果等的督导。加强管理、组织、协调、激励和反馈,在排队日活动实施中,与日常生活中没有进行排队的状况进行对比,知晓在效率和情感体验方面的差异,利用校园广播及时分享。

(3)事后。管理有两个要求,通过排队日活动,让少先队员增强公民意识,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养成自觉排队。

同样,缺少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就达不到活动的预期。

三、少先队中秋节活动设计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1.中秋节活动案例

以中秋节为载体,在每届四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中秋晚会的形式呈现活动成果,引导少先队在活动中去体验、了解、热爱、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不忘中国文化的“根”。中秋节活动设计的初衷有两个,一个是引导少先队员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感受和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二是引导少先队员将关于中秋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内化,能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呈现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可是事与愿违。活动实施后,晚会呈现出的主要是与中秋节相关的舞蹈、表演唱、诗歌朗诵等节目形式的交替,表达形式比较单调,表达的方面大同小异……结果表明,中秋节活动并没有达到少先队员自我教育的设计目的。

2.对中秋节活动案例剖析

中秋节,中国大陆是农历八月十五,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4]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希望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综合实践活动,从中秋节的美丽传说、各地习俗、诗词歌赋等方面展开研究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从中感受中秋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实践,多角度了解中秋文化,知道中秋节不是一般假日,它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它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并主动进行传承与建设。因此,中秋晚会活动呈现形式的丰富和精彩,也就达到了少先队员参加中秋节活动设计的目标。

3.大队部的建议

在少先队中秋节活动设计、实施要强调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

(1)事前。可做如下调整:一是了解并根据少先队员的不同特点、特长,进行不同方面和层次的引导和设计,如现场书画、结合社会热点和主旋律创作和表演主题小品、尝试用与当下受大家喜爱的电视节目形式来猜灯谜等;二是充分了解少先队员的家庭情况,看是否有援疆援藏家庭,是否有港澳台家庭,或其他国家的家庭,或者普通的家庭对活动有独到见解等,邀请家长共同参与。

(2)事中。在活动中强调少先队员主体性的同时,加强辅导员的辅导性和协调性。加强辅导,打开少先队员的思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丰富作品的类型,提升作品的质量;根据不同中队的少先队员现状,从活动的表达内容、参与人数、呈现形式方面进行组织协调;根据少先队员家庭的情况,从活动的凸显主题、表达形式、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协调。通过适时激励和及时反馈,增强少先队员的自信和参与活动的激情,得到家长更好的支持和配合。

(3)事后。将晚会刻录成光盘给四年级的每一位少先队员,留作纪念;对中秋节活动进行总结,分享体验和感受,通过中秋节活动,让少先队员增强民族意识,自觉传承和建设传统文化。

因此,在少先队中秋节活动设计时,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

综上所述,少先队活动中,无论是植树节设计活动,排队日设计活动,还是中秋节设计活动,都存在设计和实施两个环节。其中,实施是形式、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设计环节既是目的、前提,又是预计要达到的必然结果。只有在设计环节强调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才能够通过实施,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蔡蓓蓓.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5):64-65,86.

[2]蒋益文.三月,中国植树的节日[J]云南林业,2010(2)48

[3]张世珍.我排队·我礼让·我快乐——“排队推动日”引领首都文明新风尚[J]党建,2008(5):32-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第二次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7-12-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