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作者: 杨苏兰

摘 要:科学课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实践——描述——交流思辩——研究探讨”的进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推进,即在实践描述中使学生的感觉水平发生认识,通过交流思辩,使学生的知觉水平发生认识,通过研究探讨,使学生的前概念得以认识。

关键词:科学探究;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86-001

我们要提高科学课的活动价值,不仅要有行为活动,更要有思维活动。

一、思维的起点:探究前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探究活动常常被理解为“动手做”,动手操作确实是探究活动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但操作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探究后的动脑思考。真正的学习不是发生在孩子的手上,而应该发生在孩子的头脑中。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肯定会获得一些感性材料,教师就要在儿童感知自然事物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理性的加工,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使儿童的认识由现象转换到本质。

例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为学生提供鼓、三角铁、音叉、小喇叭、导线、电池、橡筋等材料,保证学生在探究中有足够的材料利用。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做实验:用槌棒轻轻地敲击鼓面、三角铁和音叉,观察到它们振动发出声音,用导线和电池把小喇叭连接起来,发现小喇叭在振动发出声音等。于是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科学教学是由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探究活动串联而成,活动的展开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材料,高质量的探究材料应具有结构性,反映出思维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如果是材料一呈现,学生就能从一系列材料中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说明这些材料与教学目标间有紧密联系,为整个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思维的展开:探究中实施“序列推进”

1.提供充分体验时空

科学体验强调学生亲历过程,伴有情绪反应,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体验本身是一种能力,不同年龄的儿童有着不同的体验水平。但这里所说的体验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验,是要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体验活动,在体验活动中,能使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在观察一条鱼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探究“鱼为什么要不停地喝水?”这一问题时,除了在鱼嘴前的水中滴墨水的方法,还想出了把鱼头朝下放入水中的方法,甚至还想出了把鱼从水中取出,直接把墨水滴入鱼嘴的方法,这样一来,鱼喝“水”后,水会从哪儿流出便一目了然了,观察效果十分明显,当学生看到墨水清楚地从鱼鳃中流出时,那种兴奋、雀跃、欢愉之情状,是别人无法用言语所能描述的。这样就使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

2.指导有序探究的方法

注重“序”的训练。“序”是指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活动应有序进行。在科学探究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让学生自主,经常放手让学生随便动手操作,殊不知学生此时思维常处于茫然状况。

如在《排序》一课,在研究塑料薄膜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时,分别要进行三个实验:褶皱实验、拉伸实验、透明度实验,实验前应先指导学生思考,先做哪个实验?再进行排序,才不会破坏实验材料。

因此,在操作前应让学生了解探究的目的及方法,确保活动的方向性、目的性,提高其操作准确性,估计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让探究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避免把时间浪费在表面现象上。这样学生在有序的操作中,思维才会一步步朝概念方向前进。

3.展开“交流思辩”过程

学生思维的活动往往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最为激烈。交流是思维火花的碰撞,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学生各自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间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如在教学《玩磁铁》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实验:在一杯烧杯中倒入一薄层水,往里面投入一枚回形针,请同学们不能沾手把回形针取出,同时给出材料:细线、塑料袋、条形磁铁等,问同学能用多少种方法将它取出?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可能的取出方案,再在小组内交流,在实践中,学生设计出了隔烧杯,沿内壁吸出回形针;用细线系住磁铁进入水中吸出回形针;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将磁铁放入尼龙袋,再放入水中吸出回形针;更绝的是有同学利用这一层薄水做文章,将细线系住的磁铁挂离水面不远,一下子就把回形针吸出来等等。从实效来看,学生在选用材料时,不但获取了通向概念需要的感性材料,而且产生新的构思,寻求到新的方法。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激活了课堂。

三、思维的发展:探究后的拓展创造

整理分析是审视收集事实、数据是否反映真实情况,选择相关数据,排除不可靠信息的过程。因此探究中要引领学生学会整理、学会分析,并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对结果作出解释。不是把现象、事实作为探究的终结,而是成为深入思考的起点,使科学探究成为一个有顺序、有层次揭示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如在《把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研究固体的溶解时,我让学生通过收集事实、整理事实,认为食盐溶解了。虽然观察到同一事实,但对面粉和果珍是否溶解产生了分歧,说明学生对溶解的认识是模糊的,还停留在“化了”、“消失了”、“看不见了”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此刻让学生说自己的见解,争辩出现了,引导学生的探究向更深层行进:单凭眼看是无法判断了,有更科学的方法吗?从而引出科学的操作方法——过滤和沉淀。通过过滤和沉淀中观察的现象,认识溶解的特征,完善溶解的概念。孩子们经历操作、观察、记录、整理与分析等一系列伴随探究活动的思考,科学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科学概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科学课程,蕴含着许多理性思维的教学要素,只有牢固树立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转变的教学理念,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的内涵,才能使三维目标充满智慧的魅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