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验细节 演绎教学精彩

作者: 陈斌

摘 要:科学探究能最大限度让学生去感知和体会科学知识,实验教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我们在实验之前的准备、实验之中的交流和实验之后的反馈,对于实验的成败与教学的效果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在这三个过程中,多数时候,成功往往都取决于其中的细节处理,没有处理好细节,可能是实验没有或者不能做,可能是得不出学生所想探究的现象,甚至有可能得出与实际相悖的现象,这对于我们的实验探究是极大的伤害。

关键词:实验教学; 细节;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87-0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说: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课前准备材料事无巨细

实验材料的准备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老师所忽视,客观上好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员,仪器室一般都是科学老师自己管理,没有人专门去处理;主观上也养成了一些老师认为自己对实验材料烂熟于胸了,闭着眼睛都知道实验仪器在什么地方的想法。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实验仪器在好多情况下是会有变化的,甚至于好多变化都不在我们控制的范围内。

例如我们在教学五年级上学期《简单电路》这一课时,需要准备大量的器材:导线、小电珠、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开关……一般的问题是好多老师都注重了看一下电池有没有电,因为一下子平行班有好多的情况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将电池的电量耗的差不多,影响其它班的实验。其实还会有好多上课时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导线的问题,现在的仪器中导线有两种,一种是拔插式的,好多情况下,学生已经将导线拔断了,他就将线乱插在头里,根本不能再导电了,让后来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继续实验;另一种是扭在接线柱上的,如果好长时间不用的话,导线与接线柱接触的表面有可能会氧化而造成接触不良,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验。

因为课前的实验材料没有准备好,造成学生的实验没有办法完成,那其它什么也谈不成了。

二、课上注重学生实验交流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的变少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教师一开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三、课后了解学生实验反馈

有鉴于现在科学教学的现状,往往科学老师的课务量很多,很密集,有些时候老师即使想去关心学生的课后情况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但有些课后的反馈老师必须去了解,没有学生及时的反馈,会影响下面内容的传授。

比如课后作业的检查。五年级上学期《看月亮》是要学生课后去观察月亮来了解规律的,有好多学生不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或者去抄别人的,或者去造假,只有认真检查才能看出来,而时间往往又不允许,怎么办。可以分析学生的情况后对待,将学生的作业收上来,一三组二四组交换上课汇报别人的,不认真做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漏洞百出了。那些抄的一般都是抄同桌或前后座的,造假的让别的同学一对教师最后公布的正确答案就会一目了然了。

再比如说整理器材,下课前是要求学生都整理好器材,但总有一些人想打擦边球,教师为了下一节课,又不可能次次都每一组每一组的看,即使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做出好多无用功。这个可以让下一节课来上课的同学上课前先检查前一节课的器材,并对他们做出适当的记录。当然这个一定还得及时找到那些“破坏分子”进行教育,不然他们还会重犯的。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