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 周林

摘 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让课堂“活”起来,就是让每个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愉快,就是变“苦学”为“乐学”;就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00-001

专家告诉我们,所谓的“活”并不是单纯的课堂热闹,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师生双边活动的创造过程,做到常中有变、变中守常。

接手二(2)班,一开始就觉得这个班的学生常规很好,很听话,但不够活跃。语文课上,老师的话太多,而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对于这样的语文课,总是被动的学、消极的学。

因此让我的语文课堂“活”起来是我奋斗的目标、努力的方向,我自己也一直在探索,在思考,如何和我的孩子一同成长,让属于我们的课堂真正地“活”起来。《猴子种果树》的教学让我和我的学生们真正体验了“活”的成功、“活”的喜悦。

《猴子种果树》是苏教版第四册第22课,这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的是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掌握理解。如何在读懂故事情节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人物形象,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是我在课堂上努力尝试的:我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由老师唱主角,学生做观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表演,分角色朗读、迁移训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分地“活”起来。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课堂的“起调”就扣人心弦,可以帮助学生导入美好的学习氛围,激起求知的饥渴心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篇文章的导读我是这样设计的,用投影仪打出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是猴子在种梨树、桃树、樱桃树、杏树的图片,学生就很好奇,猴子怎么种这么多树?在讨论中,学生的情绪骤然高涨。继而我又让他们观察其它动物,引导他们明白不仅有猴子,故事中还有乌鸦、喜鹊,然后让他们思考,这些动物与猴子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都急于想知道眼前这些景象有什么联系,都急于翻看课本……在这样的情境下,让学生自由拼读课文,把简单的初读赋予神秘的色彩,引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入境体验,加深学生的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语文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生动的情境,在这特定的情境中,作者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因此,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在课堂上制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与发展。

《猴子种果树》我按照每一个故事情节编排了一个画面。把相应的图片用投影仪打出来做为背景,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身的表演,并且带上动作,把课文内容进行生动的演示(例如猴子和乌鸦、喜鹊之间对话这一情节)。这样一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希望能到台上表演。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准备了一些小道具——种树用的铲子,这样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上台表演过程中,学生对各个任务中的说话语气、语调以及猴子听了每个人建议后的情感表达,都努力地品味,并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不仅让大家读懂了课文内容,还增进了大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表演结束后我又适时点拔,让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人物的形象特点——猴子是很没主见的,都听别人的,而且一点都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设计,远远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解,效果要好几倍。

三、适时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如果教师不能寻找恰当的时机,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搞活课堂可能会半途夭折。

在《猴子种果树》一课中,我和学生通过表演来学习各种动物之间进行的对话时,随时留意学生的表现,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并且,我还紧扣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让学生充分地去模仿各个动物的言语、动作,让他们通过读、通过动作表演去体会各个动物的心理。例如,喜鹊和杜鹃的话“你能等得及吗?”“你不着急吗?”既要让学生读出对猴子耐心的怀疑,另外还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言个性——读喜鹊的话声音要清脆悦耳,读杜鹃的话声音要响亮婉转一些。而对猴子所对应的一些想法“我也等不及”,“我还是等不及”等句子,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边读、边听、边想,加上通过老师适时的点拨,体会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心态……

四、适时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

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教学生时,如果学生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我们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如果只是以本为本,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最终目标,那就偏离了“小语姓语,小语姓小”的课程编排目标,就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学生了解了《猴子种果树》的内容,总结出人物的形象后,我设计了一道迁移训练题:“如果你是猴子,你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后交流。”学生有“一隅”在手(课文中猴子种树的目标和他对别人建议的反应等),则顺顺利利地讨论这“三隅”的内容,课堂气氛再度高涨……他们个个开动脑筋,在小组会上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发言。这一设计,既照顾了面(人人参与,大家发言),又明确了点(小组代表交流共享),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让课堂教学的“活”落到了实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探索,让自己“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让教材“活”起来,从而真正做到让课堂“活”起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