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化策略

作者: 谢琳

摘 要: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要营造一个开放式的阅读氛围,从激发阅读兴趣、渗透阅读方法等方面入手培养阅读感悟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 兴趣; 方法; 阅读能力;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09-001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很多学生害怕阅读。而事实上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心。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科学的知识,为终身阅读打好基础。本文就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浅谈几点个性化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爱读书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坚持读整本的书,不提倡靠做题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首先要重视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1.树立学习的榜样

榜样,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激励着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向往之情。“爱模仿”是小学生重要的年龄特征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首先,教师自身要有渊博的学识,平时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时不时旁征博引,使课堂充满情趣与活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阅读欲望。其次,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引导他们热爱读书,学会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营养,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2.开展多样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可以拓宽学生接受语文信息的渠道,是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多样的文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利用各种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班级辩论会、征文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每月让发表习作的同学在班级里介绍经验,每学期结束在班级中举行剪贴本、摘抄本的展览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活泼的天性得到释放,阅读实践能力得到发展,满足他们纯真的表现欲,更有效地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通过精彩纷呈的活动,创造积极阅读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阅读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阅读的意识,从而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3.肯定点滴的成绩

正面积极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肯定他们的收获。当某些学生道出一些其他伙伴所不知道的知识时,当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或习作中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教师应极力表扬,鼓励这些孩子交流这些知识的来源,这样可以在学生中营造出爱读书的氛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一些物质奖励,最好的礼品就是有质量的书籍。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小错误而严厉批评他们,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渗透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会读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不断理解,不断实践,享受审美的乐趣,产生思想的启迪。读书的兴趣固然重要,与之相比较,读书的方法更是不容忽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书,而且要教他们会读书,提高其阅读的效率。

1.品味语言文字

我们常常告诉学生要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对于某些精彩的文章,需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进行阅读品悟,这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而课堂就是培养学生这种品悟能力的最佳阵地,笔者在课堂上比较注重读讲结合,遇到好文章就引导学生推敲字词,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以求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词句,带着感情用心品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母子间那种浓浓的骨肉亲情以及作者的无限愧疚。有了类似的经验,学生在个性阅读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2.做好摘录批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个人的需要将精彩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某些名家名篇可以整篇摘录。在阅读文章的重点难点部分做好记号,有体会的地方及时作批注,写感受。当然也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中精彩的文章进行裁剪,粘贴在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中,以加深记忆,也便于日后查阅,说不定在什么时候派上用场。在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将书中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格言警句摘抄下来,试着用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去审视其中的内容,不求达到科学完美的程度,只要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即可。空闲时拿出来琢磨琢磨,也许就能在此基础上有一些新的感悟,这不就是“温故而知新”吗?读书时动手又动脑,阅读活动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3.学会迁移延伸

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文本资源为抓手,学习语言的规律,尝试语言的练习,形成语言的技能。同时要由点及面,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相同体裁、或同类内容、或类似写法的文章。例如学习《番茄太阳》这篇文章后,了解它是不同于《詹天佑》这种用典型事例描写熟悉人物的文章,而是按照时间顺序,随着人物间一步步深入的交往,通过几个串联的实例逐步凸显人物的性格。有了这样比较学习的方法后,学生再读到写人的文章就会对照分析,准确地把握文章特点。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地学习语文。

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形式,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让他们有兴趣阅读,有时间阅读,重视熏陶、感悟、积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总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巧妙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