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环境下"和融课堂"的教学模式
作者: 王金凤 徐广银摘 要:“和融课堂”就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创造的一种气氛融洽、关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每个孩子获得高效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中,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个教师都是情感教育的实践者。
关键词:和融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15-001
在不断学习实践的探讨过程中,我校通过学习借鉴外地教学经验、以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流动儿童多元文化融合的研究》课题为引领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融课堂”教学模式。
一、“和融课堂”的内涵
和:和谐、协调。取自孔子的“和而不同”的理念。融:融合、融汇,使本地学校学生与外来进城务工子女在保持各自优势、特点和个性的基础上相互融合,多元融通,和谐发展,做到生生融合、师生融合、校生融合、家校融合等。
我校践行的和融教育,是使本地学校学生与外来进城务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在保持各自优势、特点和个性的前提下,相互尊重、认同和包容,并促使他们携手共进、和谐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在挖掘“和融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借鉴所有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和融课堂”。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个教师都是情感教育的实践者,让课堂教学成为情感教育的主阵地。
二、和融课堂模式解读
(一)在借鉴他校成功经验基础上,初步形成我校的“和融”课堂教学模式
即课前“学”:依据“和融学习单”学生自主学习;课中“研”:自主尝试-和融交流-合作展示-应用提升四个环节;课后“悟”:和融反馈、评价巩固。
(二)具体操作步骤
1.课前——学。“和融学习单”要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知识链接、典型例题、课堂检测、作业设置等相应内容要考虑高、中、低三个层次,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作业要设置选做题,能拓展的就拓展。
“和融学习单”如何使用:①和融学习单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②根据和融学习单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整节课预习的方法进行;③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学生自主预习要求:学生先独立阅读一遍课本,然后根据“和融学习单”,明确学习目标,结合课本解决低层次的问题,中层次的内容尽量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形成问题,利用合作学习时间,按老师的分工有侧重地进行研讨学习。
2.课中——研。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我们设计“合作学习”,主要是实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本环节实行自主尝试、和融交流、展示汇报和应用提升四个教学环节来实施。
(1)课堂前5分钟(进行自主尝试、组间和融互动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小组成员轮流)提出本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相同问题不重复提出)。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各自的发现和不明白的问题,经交流弄明白的记下来(或根据需要作上标记)。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问老师,(老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回答,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再根据部分学生的困惑,采用“小组内互助”“个别指导”“重点辅导”等方式,解决遗留问题。预习时间因不同内容而有所不同,灵活处理。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时间尽量控制在10分钟之内,但又要让各小组充分发言)。
(2)课堂中的20分钟(展示汇报):本步骤结合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得,设置三个平台: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展示平台、延伸升华展示平台。
双基展示平台:主要在小组内同学之间对所学的基础知识互相展示、互相切磋,达成共识。是以生生互动为主,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交流,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研讨问题的学堂的过程。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研讨,围绕教材的思路,一个个展示,质疑解惑,形成知识树。
延伸升华展示平台: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本节知识学习与掌握情况,在全班同学中展示和交流。如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变式,以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课堂活动形式展现,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新知识生成之目的。
课堂后段10分钟(应用提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分享他人的成果,学习知识启迪智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检测题目进行达标检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在应用中使知识得到巩固提升,拓展延伸。
3.课后——“悟”。“悟”即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但由于它的潜隐性和长期性,常常被忽略,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几乎没有一席之地。
我们设计“悟”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回顾、总结和反馈,让学生掌握一些反思的方法,从而提升学习乃至自身行为。将“三维目标”落在实处,主要设置两个环节:
一是反馈训练: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检测和评价自己本堂课的所知所得。
二是总结提升: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研讨,对本节课归纳梳理、综合小结,归纳所学,思考所得。反思知识与技能的生成与迁移。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系统工程,我们将以学习小组建设为抓手,构建尊重生命、关注发展、共同成长、有效高效的“和融”课堂,为我校教学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