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玩伴,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

作者: 邬锦佳

摘 要:我国学前教育先驱陈鹤琴先生提出:“游戏从心理方面来说是儿童的第二生命,从教育方面来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角色游戏不仅能够给幼儿带来快乐,而且能够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交流技巧,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社会交往; 自主性游戏; 玩伴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27-001

一、在幼儿社会交往过程中——玩伴很重要

在儿童游戏中,教师应该做儿童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每次游戏结束后,我都会和孩子们共同分享交流当天的游戏情况,那天,我问孩子们:“你觉得你适合做谁?为什么?”鸣鸣说:“我比较适合在长风公园做卖票的,因为我认识票子上面的字,能够分清楚成人票和儿童票。”浩浩立马反驳:“我觉得我比鸣鸣更适合做卖票的,因为我能把票卖出去,他今天一张也没有卖出去。”我问:“那么,你们觉得我适合做谁?”几秒的沉默过后,小高举手说:“我觉得你适合做管我们的人。”这个回答让我哭笑不得。我适合做管他们的人,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在生活中亦或是在游戏中,我仍然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存在着的。原来,我从来没有真正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世界中。

二、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从“游戏中的教师”转变成为“游戏中的玩伴”

“游戏中的教师”强调的是教师的角色。来到“娃娃家”,我“笃笃笃”敲门,非要幼儿发出“请进”的邀请才心满意足;走进“娃娃家”,我不厌其烦地启发幼儿给我让座,并说“请坐”,锲而不舍地引导幼儿招待我,说“请喝茶”,“请吃饭”;当我要离开时也一定要听到幼儿说“再见,欢迎再来”。在反复掂量“是孩子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游戏”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自己错误地把游戏看作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追求即时目标的达成,赋予了游戏过多的任务,结果让游戏变得无味又无趣。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从改变“教师”身份入手,督促自己牢记“我只是幼儿游戏中那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从“教师”变成“玩伴”,最关键的是,我不再按照自己的计划“指手划脚”,而是跟着幼儿做他们想做的事。

第二天,游戏一开始,我就跟着那些玩医院的孩子进了医院,还是昨天那几个孩子。我马上蹲下用孩子的口气说:“你们能不能带我一起玩儿?”我原本还想问我可以做谁?没想到桐桐说:“你哪里不舒服啊,我来帮你检查!”显然她已经把我分配到了病人这个角色里了。换成以前,我可能会对她们说:你们还没商量好谁做医生谁是病人呢!可是,似乎孩子们的游戏里并不需要分得太过清楚,于是我就顺着她的意躺到病床上。护士们忙里忙外,像模像样地在我身上按压问我疼不疼,不玩不知道,一玩吓一跳,躺下后我和昨天的苗苗一样什么都没有说任凭他们摆弄,只听见桐桐说:“啊呀不好啦,她发烧100度了!”——我想那我不是要烧焦掉了!鸣鸣说:“因为她肚子里有虫子,我们把肚子划开把虫子拿出来吧!”于是,我的手术就这么开始了……折腾了一会儿,正巧有其他孩子来找我,刚准备离开就被护士叫了回来:“你这个病人怎么这样,医生没让你出院,你怎么随便出院!你还要住6天。”我拥有了一份只有“玩伴”才能拥有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尽情体味游戏乐趣,也使幼儿拥有一个快乐、自主的游戏过程。作为一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我也会在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前提下,给予一些适当的“回应”:有时会认同幼儿的游戏,欣喜地看着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有时会找来一些现成物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有时会诱发一些新的游戏情节,以拯救那些“低迷”的主题;有时会组织讨论,帮助幼儿整理原有经验;有时也会当仁不让地传授一些新经验……这就是我和孩子们的游戏,或许在这个游戏中我只是一个活道具,但至少孩子们愿意和我玩,让我感受到他们把我当成他们游戏的玩伴!

三、从“手把手教”到让幼儿自主,认同孩子们的交往模式

以往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环境,还找来各种逼真的玩具,期待着幼儿能在其中快乐地游戏。即便这样,脑海里总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担心:幼儿之间的能力水平有明显差异,他们能玩得起来吗?假如一些幼儿从来没玩过不会玩,怎么办?于是,我们常常会捋起袖子手把手地教幼儿玩。我们进入娃娃家,热情地将玩具一样一样呈现在幼儿面前。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而这些行为的用意是教师不想看到游戏现场因幼儿缺乏经验而变得“惨不忍睹”。于是,就有了教师在游戏前执着的示范,希望通过“单刀直入”的方式规避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经过教师“负责任”的透彻讲解,幼儿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教师的游戏”。我们开始思量:手把手教幼儿玩游戏,有必要吗?通过观察,我们欣喜地发现,没有教师的传授,幼儿的游戏照样精彩。当一位经验丰富的“顾客”到“银行”遇到一位一窍不通的“工作人员”时,他们的游戏并没有因此停止。只见“顾客”反客为主,对着“工作人员”吆五喝六,而这位“工作人员”自知是“菜鸟”,便对“顾客”的指挥言听计从,积极配合,他们最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各有所获。瞧那边,“警察”们急着要去执行任务,需要警棍,可事先没有准备,怎么办?有的“警察”一脸茫然地要来求助教师,可也有聪明的“警察”没等教师出招,就找来了塑料萝卜,每人分发一根,往腰里一插,还彼此欣赏一下,觉得再合适不过了。很显然,没有教师的刻意安排,幼儿反倒少了许多的束缚,从而创造性地赋予材料不同的功用,游戏也没有因为个别幼儿缺乏经验而被迫中断,他们会自发地“找寻出路”,同伴间的互动有效推进游戏的进程。自此,每当我看到幼儿“放肆地”把塑料调羹粘贴在脸上充当主持人的“耳麦”,忘乎所以地唱着歌挥着手演绎“音乐喷泉”,我总是兴奋异常。放弃“手把手教”,让幼儿在游戏中“想所想,做所做”。

教师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应该像理论知识告诉我们的那样,做儿童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把安排的权力交给孩子们,你就能和他们共同游戏。学着像孩子一样随性地游戏,你就能成为孩子们游戏的玩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