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艺术融合教学在保定市高校的实验研究
作者: 孙长武 柴静摘 要:体育与艺术是人类社会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也是人类两种能够相通相融的身心活动与情感表达。高校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教学思想,既能促进大学生培养体育兴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又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使大学生的身与心、技与艺、才与情等都得到全面修炼和发展,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全人教育”的终极目标,体育与艺术融合教学的新思想,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性,突出了体育的人文精神和综合价值,把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落实到了实处。
关键词:体育与艺术; 融合教学;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142-002
一、引言
体育与艺术原本是分立着的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形态。但是,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体育与艺术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间不断地靠近、接近,直至相互汇合,形成逐渐融合的历史走向或趋向,时至今日,出现了一个体育与艺术相互渗透的广大领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领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朝着纯体育和纯艺术两个不同的领域拓展,以至于纯体育和纯艺术的领域越来越小,二者中间插入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体育与艺术的混合领域,在这个混合领域中,存在着许许多多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形式。这些形式既不是纯粹的体育,也不是纯粹的艺术,而是体育与艺术相互渗透,既有体育的特性,又有审美的特性,它们是体育运动与艺术文化长期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在这些混合形式中沉淀着体育与艺术的历史发展痕迹。因此,要正确地解读这些现代体育新现象,单用体育学的观点,或单用美学的观点是不行的,必须兼而用之。
二、体育与艺术融合教学的意义
艺术与体育一方面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并进式的发展着,另一方面又不断向生活各领域扩散、渗透、融合与相互促进。艺术和体育的融合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审美需求的必然产物。当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融合了艺术的元素,这是体育逐渐向难、美、新、高等方向发展变化中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教育要想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促进人的全面综合发展。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科学地把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培养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的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使体育课教学一举两得,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体育塑造人的肉体与精神,艺术塑造人的灵性与才情,二者相互融合又相得益彰,既丰富了体育的表现形式,又发展了艺术的灵感与构思,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与艺术融合的意义十分重要而深远。
三、保定市各高校体育与艺术融合教学的开展情况
1保定市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是中国河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保定市也是体育人才辈出之地,被人们称为“冠军之城”。在地级市中,保定市的高校数量排名首位,比较著名的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保定学院等。在体育教育方面,保定市也走到了河北省各高校的前列,其中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高校体育代表队多次获得河北省大学生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的冠军,并代表河北省高校参加全国大赛。在体育教学方面,保定市各高校也多次获得“河北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可以说,保定市各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还是走在河北省高校的最前头的。
2.保定市各高校体育与艺术融合教学的探索
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教学体现在体育课堂上,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体育与音乐、舞蹈、场地道具等都能结合在一起。因此,体育与艺术融合教学也应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多个方面。
2.1武术与音乐的融合。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非常适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如青年长拳、少林拳、南拳、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等,既适合大学生的年龄段,又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武术项目。武术是融合技击、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等功效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武术与音乐的融合最为密切,特别是武术套路的练习与表演,配以优美的音乐来刺激练习者的大脑神经中枢,调动他们的情绪,使大学生的情绪随着音乐变化而激荡,使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相吻合,并与音乐的优美和内涵融为一体。如在太极拳演练中,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随着舒缓柔和的音乐节奏,将轻柔、连贯、圆活的太极拳与音乐合二为一,充分展示了太极拳那行云流水与绵绵不断的技术特点,有了音乐的伴奏,武术套路不再是“有形无声”的美,而是既有练习者的形体美、动作造型美等外在的特征和精气神的内在神韵,又有来自于音乐的感官刺激给人以美感享受。这种美感是视觉和听觉共同所有的,形成了一种“复合美”,无论是对练习者还是观赏者,这种“复合美”能给双方带来极大的精神愉悦。这对于大学生能起到多种作用,一方面通过武术达到健身、防身、养身等目的,另一方面锻炼大学生的精神、意志和顽强品质,还有一方面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怀、艺术感受和美学思想,使大学生通过武术学习而获得多种知识与技能,从而得到全面修养与综合提高。
在保定市各高校中,武术课的教学普遍配有音箱等功放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练不同的武术套路,配合以不同节奏的音乐形式,如长拳就选择一些旋律连续不断,节奏变化快,刚劲有力的音乐,在太极拳演练中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使学习者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节奏,将轻灵、沉稳、连贯圆活的太极拳动作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表现太极拳那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技术特点。
2.2健美操与音乐的融合。健美操特别富有青春活力,也是女性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首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很大,用体育与音乐来放松身心、愉悦心灵,健美操具有突出的教学效果。在音乐中起舞,在舞动中享受音乐之美,真是一种身心健康的良方妙法,是高校体育教学值得大力开展的经典体育项目之一。健美操有着它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在演练过程中它的节奏是由多个动作组合而产生的,把动作融入到音乐中,通过音乐的音韵捕捉动作的神韵,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体育的意境,运动的人体犹如跳动的音符,而音乐的旋律又十分和谐地与音乐融为一体。健美操的动作节奏、造型、编排等特别富有音乐的语言性,艺术表现与感染性十分浓厚,动作的技法和音乐丰富的语言互为因果、遥相呼应、一气呵成,能使表演效果与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共鸣。音乐旋律的节奏风格更能使健美操内在的神韵体现得淋漓尽致,运用音乐的节奏韵律演绎健美操动作中的动、静、快、慢、刚、柔、进、退、舒展自如、热情奔放等风格特点,使得健美操成为体育与音乐融合得最为完美、最为天衣无缝的高校体育项目。在保定市各高校中,普遍开设健美操课程,特别是河北金融学院,根据其女性学生比例比较大的特点,开设了基于健美操、啦啦操、健身舞蹈、瑜伽等多门适合女性锻炼的课程,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2.3其它体育与音乐的融合。其它体育项目同样具有与音乐相融合的巨大空间,如在大学生的队列队形练习中,如能结合运用运动员进行曲或军人进行曲等,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大学生的各种体育比赛中,比赛间隙和中途休息期间,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有利于参赛者进行身体放松和心理调整。高校运动会上,音乐的功能与作用必不可少,音乐与开幕式、与各种比赛项目、与运动会的整个期间,如对音乐进行构思、挑选、编排、组织等都要体现出音乐的内涵意义,真正做到彼此吻合得准确、精彩与和谐等。另外还有许多体育项目都能与音乐相融合,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球类项目也可以加入音乐的元素,例如在羽毛球、篮球、排球等在室内体育馆进行的项目,配合节奏感强,动感十足的旋律,必然可以调动同学们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质量和效率。
2.4体育与舞蹈的融合。舞蹈与冰上运动相融合,产生了花样滑冰等;舞蹈与水上游泳相融合,产生了表演性极强的花样游泳、划水、冲浪、跳水等;舞蹈与体操融合形成了艺术体操、团体操、广播体操、专项体操等。舞蹈与公共体育课堂相融合,必然涉及到教学的创新,这对高校普通体育教师和大学生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因为这种融合需要的前提是艺术构思、编导、排练等,需要体育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首先,体育教师要有艺术的积累和灵感,然后还要热衷于艺术探索并为此付出努力,最后需要系统地对体艺融合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实践。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更应该融合较多的舞蹈元素,使学生的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增加较多的娱乐审美成分,要突出“健康与娱乐体育”这个中心思想,把课堂的练习内容与舞蹈结合在一起,自编自创舞蹈动作、舞蹈游戏等,用在课堂教学之中。
三、总结
体育艺术教育将体育与艺术融合在一起,满足了大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艺术需求。体育艺术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及社会规范方面的教育作用,具有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同时,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艺术教育,也是我国高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 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为保定市科学技术局课题,项目编号:14ZR018,课题名称:体育与艺术融合教学在保定市高校的实验研究,课题成员:孙长武、柴静、武志鹏等。
参考文献:
[1]田林.高校体育与艺术融合教学之研究[J]阴山学刊,2012,26(3):72-74.
[2]吴忠义.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及其美学价值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6,28(6):15-18
[3]任勇强.论体育与艺术的交互融合[J]芒种,2013,22(2):167-168
[4]王静.论科学、体育与艺术之关系[J]福建体育科技,2012(5):4-6
[5]刘文武.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双向律动[J]体育文化导刊, 2013(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