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文化在课堂中轻舞飞扬

作者: 周华红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数学书也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又一个不断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数学文化; 有效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83-001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数学背景知识,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洋溢浓郁的文化韵味,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文化本性呢?

一、着眼素材,挖掘内在的文化元素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不仅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还从三年级上册起,结合学习内容,选取了学生生活环境中与自然、人类文明或其他学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在“你知道吗”这个栏目向学生作介绍。如结合学习“求平均数”,介绍了演唱比赛的评分方法;结合学习“年、月、日”,介绍了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等。这些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适时引进,体验数学独特之美

数学中处处充满着简洁、和谐、对称的美,这些美只有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才能被慢慢体会和领悟。教师应充分发掘数学文化所蕴涵的美,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教育、熏陶和激励,引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数学世界。

如金湖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在我校上的一节《倍数和因数》的展示课,课尾让学生练习找一找6的因数,自然揭示神奇而又稀少的完美数:“任何一个自然数的约数中都有1和它本身,我们把小于它本身的因数叫做这个自然数的真因数。如6的所有真因数是1、2、3,而且6=1+2+3。像这样,一个数所有真因数的和正好等于这个数,通常把这个数叫做完美数。大家赶快拿起笔,计算一下自己的学号是不是一个完美数呢?”四年级的孩子们被吴老师富有挑战的问题深深吸引了,纷纷埋头在纸上计算起来,就连听课的老师们也产生了兴趣,也在听课本上演算着。一节课就在这样一种意犹未尽中戛然而止,但我想课中的这些四年级学生关于完美数的探索也许才刚刚开始。

三、巧用史料,展示丰厚的文化魅力

结合学习内容,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以连环画的形式介绍了许多数学背景的辅助材料。如数和量的产生与发展、记时方法的发展、小数的产生等等。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恰如其分地运用数学历史背景、数学名人、数学典故等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了解前人对于数学的探究精神。

如教学“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前人对于乘法的一些有意思的算法:

师:在几千年以前,我国古人对于数学就有了很深的研究,比如像今天所学的连续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在古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计算方法——翻倍和减半。(1)把每一个数字分别写在列头。(2)将头一列的数字翻倍,将第二列的数字减半。如果在第二列的数字是奇数,将它除以二并把余数去掉。(3)如果第二列的数字是偶数,将其所在行删除。(4)继续翻倍、减半和删除,直到第二列的数字为1。(5)将第一列中剩余的数字相加。于是就得出了根据原始数字计算出的结果。(课件演示,呈现问题)古人买米9斗,每斗15钱,问钱几何?请大家在草稿纸上用今天的知识来进行验证。

四、凸显背景,感悟知识发展之精彩

在数学课堂上,或许我们盘点的数学发展史是点滴、零碎的,或许我们向孩子们呈现的数学进步史是相对细小的,但是对于数学课堂和在数学课堂中成长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一方面可以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感悟数学家们的智慧;另一方面细数当今数学发展的辉煌和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贡献,足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自豪感。

如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对于圆周率的介绍、对圆周长的认识和科学运用,我们先并不急于介绍,而是放缓脚步,让孩子们在相关资料的阅读和练习中,细数人类对圆周的认识轨迹。

素材呈现一: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很早就对此开始了研究。约2000年前,我国的《周髀算经》就有了“周三径一”的记载。

素材呈现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数据还是不够准确,于是人们就继续研究。到了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创立了“割圆术”,并且得出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416倍。

素材呈现三: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到了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叫祖冲之。他算出了圆的周长和直径倍数是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比国外的要早1000多年。

素材呈现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在法国科学家已经运用计算机算出小数点后2.7万亿位了。

素材呈现五:人类运用精确的圆周率计算出来的圆周,再结合科学研究的成果,所确定的“神舟七号”运行轨迹也是一个圆形。

五、指导阅读,秉承优秀数学文化

要传承数学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仅依赖教师的传授不够,这就需要开展有效的阅读,用阅读的途径来秉承优秀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人文精神,同时用阅读这种方式来感知、理解数学语言。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课外读物、网络等方面搜集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等,适时向学生进行介绍。

数学充满浓郁的人性元素,要“教”好“数学文化”,让数学文化在课堂中轻舞飞扬,关键在于教师应立足于数学知识广袤的背景,将丰富的“数学文化”元素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巧妙构划和智慧引领,渗透到日常点滴的教学行为中去,让数学文化润泽我们的课堂,真正使“数学文化”的传承沿袭成为数学教学的本色风景!

参考文献:

[1]姚新付.「你知道吗」,你用好了吗?《江苏教育》,2009年第9期

[2]王华祥.让数学课堂洋溢浓郁的文化韵味,《教学月刊》,2009年12期

[3]孙丽谷.充分体现数学文化价值,《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第1、2期合刊

[4]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课程标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