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材与用材,让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作者: 钟小娟摘 要: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涉及提问、猜想、制定计划、实验、观察、收证、分析、表达与交流、总结等环节,而这些活动都围绕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的。
关键词:科学课堂; 合理选材与用材; 让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084-001
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和空间里,合理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供学生进行研究,有助于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一、精选材料,有利于课堂教学更高效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探究也是如此。平时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材上提供的材料有些是不够合理的,教学前教师必须进行选择与调整。
课前,老师首先判断准备的材料是否合理。教科版五下《沉浮》单元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材上选用胡萝卜,意图是呈现胡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改变它的体积与轻重,沉浮现象是不变的。可是生活中的胡萝卜很难找到是浮的,有些可能刚开始是浮的,后来水中浸久了,又沉下去了。因此,萝卜的沉浮不稳定,选择这样的材料进行探究不合理,不够科学,应换掉有争议的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清楚地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其次,避免材料引起学生关注无关的现象。五下《做一个钟摆》一课,教材要让学生理解通过改变金属片的位子,可以改变摆的摆动快慢,我采用的摆是用长铁片做的,在不同位子固定金属片,我是用磁铁吸住,当时我想用磁铁调整起来方便。可是课堂上,在探究“引起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可能跟磁铁的磁性有关,磁铁吸住了铁架台,所以慢下来了。为了证明与磁铁无关,我花了好长的时间进行验证,影响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时间,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时,有时要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有效地避免干扰因素,效果会更好。
二、精心组织材料,有利于探究过程更高效
上好一堂科学课,老师们课前都会精心挑选材料,而且挑选时都会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尽量为学生准备最完美、最合理的材料。可是,很多时候都是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虽有了结构性强的材料,但在对材料的组织上我们没有设计好。课堂上的材料,我们要像穿衣服一样,进行专门的组织与搭配,才能发挥材料的作用,体现材料的价值。
曾听到一堂课——三下《磁铁的磁性》,老师为学生准备了:铁片、回形针、小钢针、弹簧、大头针、铁钉、铝片、木片、铅笔、塑料尺、橡皮筋、玻璃球、钥匙(一个铁做的,一个铜做的)、5角硬币(一个铜锌合金,一个钢芯镀黄铜)共16种。仔细分析这16种材料的选择,不仅有代表性,而且结构性强,学生使用这组材料来探究磁铁的磁性,必将顺利地建构科学概念。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系统地建构科学概念。以下是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活动前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16种物品(介绍名称)。
生:(听)
师:大家每人都拿出记录单,先预测,能吸的打√,不能吸的打×,不能确定的打?
生:(看记录单,听)
师:然后大家领取材料,进行验证,能吸的放在盘子里,不能吸的放在白色盒子里。做完后再分析分析,找找证据。
生:领材料,预测,实验。
(这个过程8分钟,学生没有发表任何观点,只是在听。带着老师的这么多要求,进行实验探究,你觉得学生探究的目的明确吗?)
片断二:实验后的交流
师:哪些能吸?哪些不能吸?
生1:逐一汇报(师板书)。
师:预测与实验结果不一样的有没有?
生:小钢珠。
师:为什么?
生:能吸的有金属,不能吸的没有金属。
师:那老师发现不能吸的里面“铝”也是金属,却不能吸。
生1:材料不同。
生2:铁有磁性。
师:钥匙和硬币为什么有的能被吸,有的却不能被吸?
生1:能吸的含铁多,不能吸的含铁少。
生2:一个铁做的,一个铜做的。
(学生的解释很模糊,很凌乱,甚至有的说成“铁有磁性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仔细看这16种材料是分梯度的,我们只要在组织与安排上稍作调整,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首先,提供12种(铁片、回形针、小钢针、弹簧、大头针、铁钉、铝片、木片、铅笔、塑料尺、橡皮筋、玻璃球)让学生大胆地探究,得出“磁铁能吸铁”;然后呈现钥匙(一个铁做的,一个铜做的)和5角硬币(一个铜锌合金,一个钢芯镀黄铜),让学生掌握用磁铁能辨别铁制品。
有结构的材料加上材料发放的层次性、后续性,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始终牵制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对材料的操作不断推进。
三、相同的探究实验,不同的材料建构价值
六下第二单元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重难点之一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的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在一次教学比武中,四位老师选择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引领学生进行相同的探究实验,给了大家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小苏打和白醋进行混合的容器的选用上,他们选用三种不同的材料。第一种是透明的封口大塑料袋;第二种是平底烧瓶;第三种是普通玻璃杯加玻璃片。封口大塑料袋的优点是要让小苏打和白醋充分混合,可以摇晃袋子,在摇晃袋子的同时,学生会观察到一个平时很难观察到的现象——袋子摸起来有点凉。而且袋子还会鼓起来,学生便会马上想到,这个过程有气体产生。在验证是什么气体时,只要打开一个小口挤出一点即可,再封好,可多次利用。平底烧瓶的特点,倒气体灭火时比较好操作,因为瓶口小,倒下来气体较集中,蜡烛上的火焰很容易倒灭。玻璃杯加玻璃片是最常用的,加盖玻璃片可以防止其他气体的进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不同的材料体现了不同的科学价值,从不同的角度锻炼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引领我们向更高效的探究课堂前进。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多样化的材料吸引了学生,有结构的材料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教师在时间与空间上对材料的组织与安排,使学生的探究更有目标、更有意义,使整个教学内容完成得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