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一体化教学评价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作者: 王红情摘 要:本文针对一体化教学(人社部一体化课改试点专业)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对一体化教学评价最不认可,认为其不合理、不公平,没有权威性。本文针对一体化教学评价现状来分析,探讨从职业素养、职业内容、职业能力三个维度来评价学习效果,尝试建立与一体化教学模式配套的课堂学习评价、课程结业考核评价和综合职业能力测评三个级别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教学评价; 职业素养; 职业内容;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19-002
为了了解工学一体化教学实施的真实情况,以纵深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笔者牵头对所在系部的三个实施一体化教学班级就一体化教学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由三个班的一体化任课教师随堂进行,要求学生匿名答卷,就一体化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一体化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感受与建议。
调查对象分别是笔者所在系部的12智能楼宇G5班(人社部第二批一体化试点班级)、13智能楼宇G5和13电气技术G5班。
此次参与调查的有120名学生,收回调查答卷108份,占比90%。答卷形式多样,有条目式,有短文式的,不少答卷写满了一张A4纸,甚者写满了正反两面。因为都是开放式问题,结果难以量化,只能粗略统计。本文主要就教学评价方面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超过60%)认同一体化教学模式,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比较科学合理,能实现工学结合,能够模仿企业的工作情境,让学生提前体验工作环境,更好融入社会,并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但也有部分学生(40%左右)认为专业理论的学习太少,很多知识点的学习不充分,只知道实操步骤,不知道为什么。还有少数学生(20%以下)认为教学内容的微观设计与学习任务的布置、小组活动的组织与调控等课堂教学层面的诸多细节还有待完善。
同时,绝大多数学生(超过80%)对一体化教学中现行的过程化考核与小组评价不认同。对教学评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答案摘录于下:
学习评价,每个小组有学习好的,有学习不好的,但都是一样的成绩,很有些水分。学生自评时可能会提高或降低自己的分数。老师的评价也是根据学生的自评、组评的基础上打分的,这样老师打分也会不准,对有些学生来说不公平。希望老师打分能根据学生的表现来打。
评成绩总体不够公平,有时候真正学的好的人成绩达不到预期,评分高低的关键是老师对你的个人印象。
考核评价因为是抽查,组里总有不会的人。
感觉任务考核太过草率,考核标准不确定,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够具体,一切只能靠课外增加知识。
希望以后考核能针对个人,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学习的动力和机会。
考核中一个人错全组都扣分,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希望考核的内容更全面一点,有时候应该临时抽查。
小组抽查考核不要总是叫到同一个人,别的人永远没有考核的经历,遇到真正的考核就会紧张。建议考核到每一个人。
小组成绩优秀,个人实际情况可能很差劲。
考核评价有待提高,考核制度不完善,让某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有投机的机会。
考核制度不完善,施工现场工具乱扔,导线乱扔,满地线头,桌面杂乱。
学习效率不高。建议让同学们互相监督,监督要具体全面一些,包括上下课、施工时、施工完成之后的表现都要监督,根据监督到的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并且不能让组长一个人来监督,要A-B-C-D-A,这样轮换监督。
考核方面应该让每个人都过关,不然就没有意义了。在加减分方面,应该由老师来。
考核评价不准确,不真实,个人实力得不到认可。
考核评价只是走一下形式,无实际用途。
不应该两组互相评价,应该一组评二组,二组评三组,防止互相包庇。每次测评不应该只抽查成绩差的组员,久而久之,小组里成绩好的学生也会不注重学习。
建议加大对理论的学习,增强对知识的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探讨
从前述的答卷可以看出学生对现行的教学评价最不满意,考核标准和考核结果对学生而言都没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作为兼职教学督导,笔者听课评课也特别留意到不同教师具体做法不同。有的老师是让学生自评或小组长评,还有小组互评或让学生观察评分。老师评分有的根据工作页评分,有的根据实操过程评分,还有教师抽选某些组员口头回答后评分。评价内容方面,有的是强调职业素养,有的是职业内容与职业能力,有的注重过程,有的强调结果。
从已有的书面评分标准来看,除了考证任务的过程化考核有工种开发机构审核过的成套的评价量表以外,其它的评价量表均由任课教师自编,有职业素养评价、职业内容和职业能力评价,有针对某项学习任务而专门制定的评价标准,如万用表使用评分表、总结汇报的PPT制作评分表等等。理论知识的口头抽查考核几乎都没有评价量表,全凭教师的主观印象。
所以,教学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都有待考证。考核时机与频次也各不相同,职业素养有的是每次课评价,有的是每周评价一次。这么多种评价,看似全面,实则混乱,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这也正是学生都不认可现行评价考核的原因所在。
当然,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卜立新等人也坦言教学评价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难题之一[1][2]。因此,建议加强一体化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案,创建与一体化教学相匹配的三级评价体系[3],并针对每门课程编制具体实用的考核方案和评价标准,从而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和调控等功能。
首先是课堂层面的学习评价。课堂层面的学习评价以工学一体化教学中的典型性工作任务为评价单元,典型性工作任务可以细分为若干学习任务,随堂学习评价就是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来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内容和职业能力。职业内容、职业能力的评价,应该针对学习任务来编制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以小组自评为主,教师检查为辅,教师评价可以多给予口头上的指导,成绩以等级评估为主,旨在调控教学进度,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无论是学生自评、互评,还是教师评价,随堂学习评价的组织与实施要简便易行,评价标准的表达上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评价结果要易于统计汇总,不占用课堂的很多时间。
笔者在教学中曾将一个学习任务的引导问题(对应与职业内容)和实操任务(对应于职业能力)的工序都罗列编排成表格,绘制在黑板上;小组每完成一项,教师检查完成的效果,并结合完成的速度给予小组成绩等级,教学进度比以前明显加快,对惯于拖拉的书面作业、敷衍理论知识的学习等现象也有明显好转。笔者分析认为,这种简便易行的评价形成了全班公开的监督和有序的竞争,发挥了评价的指挥导向功能和调控监督功能。所以随堂学习评价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而开展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是一体化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职业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评价学生专业行动能力的训练与运用情况。
其次是课程的终结性考核评价,类似于传统的课程结业考试或者期末考试。课程考核是一种终结性评价,也是学生的结业成绩。这种评价以整个课程为考核范围,测评试题应该针对整个课程来设计,有规范标准的测试试卷和严谨科学的评分标准。试题可以是若干个典型性工作任务的综合而成的较复杂的考核任务。例如,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某个综合性工作任务的策划方案并执行实施方案。课程结业考核评价由专业教师根据评分标准来评分,从学生的结业成绩来判断是否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也诊断职业行动能力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诊断教学问题,促进后续的教学改善,旨在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
最后,是以某个专业为测评范围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旨在测评、评估某专业的办学与某专业的教学水平。测评内容应该综合多门专业骨干课程,不同学校的同等学历的相同专业可以共用测试试题和评分标准。测评的主体有企业专家、评价或鉴定方面的专家的参与,由专业教师团队来实施测评,旨在评估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某个专业的建设及其教学水平[4][5]。
赵志群、辜东莲老师作为一体化教学改革方面的专家,在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其实,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积累而来的,专业课程又是由若干典型性工作任务组合而成的,所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典型性工作任务的学习来实现。如果说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是一种“高大上”的校级评价、校际评估,那么课程的终结性考核评价和随堂学习评价才是“接地气”的教学评价,对任课教师而言是日常教学更需要、更实用的。职业素养要贯穿落实到每一次课堂教学当中,职业内容和职业能力要紧扣每一次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只有随堂学习评价,才能让综合职业能力的三个维度“落地生根”。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开始尝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评,而课程的结业考核评价几乎都被过程化考核所取代,随堂评价则是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状态。笔者认为完全摒弃理论教学和传统的纸笔考试有些矫枉过正,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更加薄弱,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潜力。
无论是校级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评、课程的结业考核评价,还是随堂学习评价,均离不开职业素养、职业内容、职业能力三个维度。因此,应该根据这三个维度来制定配套的评价标准,这是评价考核的重中之重,也是考核评价的难点所在。
首先是职业素养的评价。职业素养评价以学习纪律与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为主要内容,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老师或小组长还可以根据课堂表现对个人进行加减分,两部分综合形成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成绩。学生自评互评旨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好的纪律、习惯与方法,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职业素养对各职业、各课程都具有通用性,评价的标准、主体、频次完全可以统一。
其次是职业内容的评价。职业内容对应于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应针对各课程主要的专业知识点来制定评分标准。一体化教学完全取消了传统的纸笔测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头抽查、或者以工作页的书面作业为主要的理论成绩。这种做法是否科学、能否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还有待讨论、实证。但无论是口头抽查,还是考试或者考查,都要有具体的标准。笔者与学生讨论理论学习与成绩评定时,有学生建议每个单元进行一两次专门的理论学习,并进行开卷考试,防止学生互相抄答案。这样适度强制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开卷考试专业理论相比教师分组抽考理论知识的做法,工作量减轻了很多,操作性方面也是可行的。并且这个考查成绩是针对学生个人的,不是小组成员都一样。
最后是职业能力的评价。随堂教学中,职业素养评价中已经包含了学习过程中的共性要素,所以职业能力评价应该以成果/结果为导向,由任课教师来评价。教师可以评价技能的速度或熟练程度,学习成果的工艺、质量或效果,给每组的职业行动能力评定等级。笔者听课看到有些教师所用的评价标准既关注过程,又强调结果,还要求每个小组填写,工作量非常大,不少组长的评语写得很少,且同质化的语句多。其实,很难有一个评价量表能将过程与结果面面俱全,即使有这样的评价量表,操作也难简便易行。
一体化教学中大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了细化每个组员的职业能力成绩,还可以引进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办法,让小组长对组员进行评分。为了防止组长对组员“一视同仁”,可以参考企业考核员工的办法,规定不同成绩等级的比例,例如A、B、C三个等级依次占30%、40%、30%的比例。教师考核小组,小组考核组员,两者综合,形成学生个人的职业能力成绩。
由此得到的是学生个人三个维度的成绩,而不是小组成绩。再借鉴职训局课程评核方案[6](如图所示),将每个单元的成绩按照不同的权重计算汇总成学生个人的结业成绩。这种过程化考核更切合一体化教学的模式。
当然,无论哪种评价方式,都有有利有弊的两面性,关键是如何切合实际并扬长避短。一体化教学课改而言,教学评价是难点中的难点。随堂学习评价、课程的结业考核评价和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三个级别亟待开展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和量化与实证研究,需要多组织授课教师就课堂评价、课程考核开展讨论和交流,分享互学各自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将一体化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和细化。
参考文献:
[1]卜立新.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三大难点及解决办法[J]中国培训,2013(01):41
[2]邵伟军.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3(01):42
[3]邵伟军.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3(01):42
[4]赵志群.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7-131
[5]辜东莲.一体化教学改革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136
[6]张信屏.香港职训局专业建设及课程管理分享,培训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