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艺术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作者: 高远摘 要:新形势下,社团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艺术院校社团现状为切入点,阐释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并从思想引领、分类引导、制度管理三个方面具体探析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精神做出积极的努力。
关键词:艺术院校; 团文化建设现状; 德育价值;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42-002
积极挖掘学生社团潜力,增强社团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探索社团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艺术院校共青团当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艺术院校社团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队伍日渐壮大。就南京艺术学院而言,2006年之前社团从属于学生会社团部。社团部作为学生会的一个分支,主要负责社团活动的组织、策划、总结等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2006年,社团部从学生会中分离出来,形成直接隶属于校团委指导下的学生组织——社团联合会。社团联合会积极协调、服务全校的学生社团。经过九年的探索与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共有16个校级学生社团,99个院级学生社团。校级学生社团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院级学生社团在各二级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统观艺术院校社团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社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社团文化。就个体而言,部分社团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向更深层次挖掘,进而开展有内涵、有品位的社团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艺术院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团种类较多,但发展不平衡;二是社团之间交流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校级社团之间,校级、院级社团之间以及院级社团之间;三是体育竞技类社团相对较多,理论学术类社团相对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也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建议。
二、艺术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
1.学生社团是艺术院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是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
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学生作为社团的主体,在组织、策划、参与活动时,更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发自身潜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团员青年的追求和梦想更加丰富多彩。他们成长和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团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搭建了有效的锻炼平台,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2.学生社团是团组织凝聚青年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习近平同志强调,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①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作中更要把准广大青年的脉搏,努力帮助他们总结转型期社团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增强社团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比如围绕当前团员青年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婚恋交友等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通过恰当的活动形式,及时为他们解答疑惑,提供有效服务,努力做学生信赖的贴心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团结、凝聚青年的优势。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5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②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强化传统工作品牌,积极探索新的工作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竭诚为青年成长发展服务。
3.高校学生社团是“一体两翼”团建格局的有力支撑,是弘扬和传承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
“一体两翼”是指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高校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为两翼。学生社团在高校中扮演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引领校园文化时尚的重要角色。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基本组织单位。“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③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艺术院校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推动者。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加快艺术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1.加强思想引领,依托特色凝聚青年
社团是广大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锻炼平台,义不容辞地应该担当起思想引领的重任。我校现有思想理论类社团13个,学术类社团20个,学生社团每年定期开展社团活动数十次,参加社团活动直接收益学生达千余名。如韵字社举办“青奥与我同在”图标绘制活动、轮滑社走进幼儿园开展“脚尖上的最美年华”主题活动,爱心社赴老人康复中心进行流感防治知识宣传。通过这些特色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凝聚了团员青年,展现了他们关注时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甘于奉献的青春风采,受到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分类引导各类社团,构建社团品牌文化
社团按照活动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理论学术类、体育竞技类、公益实践类、文化艺术类。
在各类社团的引导教育中,要根据社团的不同性质,理清不同的管理原则、目标、组织形式、管理策略等,按照贴近团员青年特点、体现时代特色的要求,从形式、手段、途径、载体等方面分类引导各类社团。对于深受学生喜爱、规模较大、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社团,要加大指导力度和经费支持,以彰显特色,打造经典,构建社团品牌文化。如我校大学生书法协会作为深受学生好评的社团,每年定期举办主题书法作品展览。作品形式有横卷、条幅、对联等,展品字体多样,内容丰富,主题突出,意境深远。展览旨在彰显主题,传播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成员们近期书法学习的交流展示。一次次展览的举办,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加强了大学生书法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了成员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构建了社团独特的品牌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指出,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④理论学习型社团、社会公益型社团可能不像体育竞技类、文化艺术类社团那样具有广泛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因此,更要加大扶持力度。针对这两类社团,要着力活动建设,增强凝聚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注重实践,如举办理论知识竞赛、开设红色网站,建立相应微博、微信群等等,扩大交流,激发社团成员的创造性、认同感和荣誉感,增强活动感染力,营造良好育人的氛围。
3.加强社团制度建设,完善日常管理体制
高校要高度重视社团文化建设,从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和培育大学精神的战略角度,加强对社团工作的指导,为社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社团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快餐文化,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南京艺术学院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加强社团管理、促进社团发展的文件,使社团的发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在社团管理的指导方针方面,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逐步建立健全日常管理体制;在资金支持方面,要全面了解社团的规模、发展状况等要素,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在指导教师配备方面,根据社团的发展需要,邀请相关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明确教师职责,颁发聘书;在社团干部培养方面,开展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觉悟;在对外联系方面,增进校级社团、院级社团、校级社团与院级社团之间以及与外校的联系,广泛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加强社团的整体运作;在监督管理方面,奖惩分明,以精神鼓励为主,结合必要的物质鼓励,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我校大学生艺友集藏协会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百佳学生社团”,一方面这是对学生社团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社团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榜样作用。艺术院校的社团工作也要纳入到共青团工作的年终考核之中。
综上所述,社团文化建设承载着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展示大学精神等重任,是广大团员青年追梦、筑梦、圆梦的有效载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广受高校团员青年赞誉的无字之书——社团文化理所应当也应该加快发展创新的步伐。新形势下,艺术院校要从思想引领、分类引导、制度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快社团文化建设,提升社团品位,凝铸艺术品牌,积极延伸社团文化建设的臂膀,活跃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团员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实现人生价值,成就青春梦想。
参考文献:
[1]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概要,新华社6月20日电
[2]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青团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
[3]何海.《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2002.4
[4]教育部,青年团中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