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及对策

作者: 刘小英

摘 要: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高校应通过创新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改进感恩教育的形式等方式进行感恩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学生; 感恩意识; 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47-001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意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等俗语是我国崇尚感恩的佳句,“义务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感恩,个人的成长和品格的养成也要感恩。感恩意识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个体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质的表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求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道德责任;更是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然而,当代大学生所变现出来的冷漠和忘恩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

一、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对感恩教育的忽视和社会上感恩氛围不强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不到感恩对社会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出现了一些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负面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孝亲观念淡薄

在我国的传统道德中,以“百善孝为先”作为修身养性和回报社会的基础性原则。儒家学说认为“孝”是所有美德的根源,一切都由此产生,要求子女对父母用孝来偿还父母养育之恩。而今天享受着高等教育令他人歆羡的“高素质”人才在孝道之事上做的却不尽人意。如今部分大学生不懂关心和理解父母,不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想索取,不想付出,有的甚至抱怨父母没有能耐给他们带来富足的生活,做出伤害父母和自己的事情。有人曾经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通过电话和父母联系,而目的却主要是要钱;22%的大学生没有在节日主动问候过父母;56.7的大学生并不能准确的说出父母的生日;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居然有近20%的大学生认为不一定或不必要在将来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些表现虽不是当今大学生中的主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

2.授业之恩缺失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多数是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教育迈入大学校门的,他们对辛勤教导他们的老师和想方设法培育他们的学校缺少应有的感恩之心。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今社会对教师的尊敬和当今大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随意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看杂志,在课堂上随意出入、大声喧哗,给老师起外号,更有甚者对老师恶语相向。不仅如此,对于培养他们的学校,他们的做法也令人寒心。不少学生对学校要求过高,抱怨学校并不理想,没能给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有不满意就牢骚满腹,有的甚至采取示威游行等过激行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现在许多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维持学业,对帮助他们的社会、国家和学校不感恩,有的甚至对学校催缴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产生憎恨,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还拒绝偿还助学贷款。这些行为充分显示出了部分大学生不能正视自己和学习的关系,对母校缺乏感恩之心。

3.对待社会和自然缺乏感恩

人是社会中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大学生也不例外。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当代大学生享受着社会发展的成果,却做出了许多伤害社会的事情。面对社会提供的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非但不感恩,不维护,还肆意破坏。如在禁止吸烟的场所肆无忌惮的吸烟,乱扔垃圾,在旅游景点乱写乱画等。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对自然也缺乏应有的感恩与保护。我们生活在自然中,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本应该感谢自然的恩赐并爱护保护自然。生态伦理上讲的感恩就是人要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如今高校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感恩自然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大学生虐待、杀害动物的行为。如清华大学学生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熊导致五只熊惨遭横祸;北京大学学生在图书馆虐猫,使小猫惨死于有一百多人的自习室中。

此类事件不胜枚举,不仅反映出了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还反映出了高校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欠缺。

二、完善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1.创新感恩教育内容

高校开展感恩教育要不断的创新感恩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挖掘我国传统的感恩文化,还要借鉴西方感恩教育的经验,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使感恩教育符合新时代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化孕育了无数流传千古的感恩故事,也有郭巨埋儿等真实故事,虽然其中的某些思想和做法过于极端,但其中的感恩文化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同时,感恩教育又要吸取世界上多元感恩文化,从中寻找宝贵资源,如美国每年的感恩节,以节日的方式督促人们感恩身边的一切。高校感恩教育不仅要弘扬我国优秀的感恩文化,同时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具体的与我国的实际和当今的时代相结合。

2.改变感恩教育的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多数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灌输式教学,缺少现实感悟和实践过程。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也不会有切身的感受,“知”与“行”很难合一,难以达到感恩教育的预期目的。在今后的高校感恩教育过程中,应增添情境体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对他人的付出有深刻的体会,以促使他们产生感恩意识。同时要增加感恩实践,实践是感恩品行形成的关键,任何理论不付诸实践都会变成空洞的说教。高校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应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可以经常组织志愿服务、社区义务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体会他人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培养感恩情感。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陈寿.三国志、吴书、骆统传[M]

[3]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献资料,2007(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