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作者: 王红 邢强 唐春

摘要: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医学院校充分认识到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临床专业理论课、临床见习课、毕业实习阶段,积极开展及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医学职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医学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138-001

医生的职业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医德。医德不仅适用于医生自己,也适用于护士以及医药技术操作等与医疗相关的各方面人员。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其中第三项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因而对他们加强医学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临床医学教学实践中也应贯穿医德教育。

一、临床专业理论课时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在从基础课转向临床专业理论课学习时,是他们初次接触临床知识,将实验室中的细胞、组织、动物转变为以“人”为教学实体的学习过程。所以,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在教学中学习“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提高道德水平。临床医学专业课中应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首先,医学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讲解医学某学科的发展历史、前景时,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为“白衣天使”应有的责任感,而对历代名医济世救人、献身医学的高尚医德的讲述,则可对医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医德医风教育;其次,通过临床专业理论课教师精心组织教学、严格管理的过程,也对学生具有道德教育作用。教师促使医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生学习的鞭策,都具有教育作用最后,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德育资源,他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尊重客观、科学的思想行为,包括人格魅力、对学生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临床见习时的医德教育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真正初次与病人接触的阶段。医学生在临床见习中应当体验医德医风的内涵,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当医学生第一次来到医院,见到病人是带着各种病、伤的痛苦来到医院的,他们会学着拥有一颗“慈悲”的心来体谅照顾病人和治疗病患。这会促使医学生坚定立志解除病患的决心,激发学习医学知识的热情。医德的培育,有时就是需要医学生“身临其境”,与病人“换位思考”,并“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在临床见习中,医学生应当体会到医生为“人”服务,医务工作是一种救死扶伤的高尚的职业。这个职业更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病人富有同情心,对自己不计较得失。

三、毕业实习阶段的医德教育

医生是个“三高”职业。也就是所谓的“高风险、高责任、高压力”。医学技术的最大特点不同于其它技术的显著特征是它直接服务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医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时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机会很多,应当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要求自己。比如:注重医患沟通、医护合作、礼貌待人;对新人院的病人收集病史时是否做到了系统全面、重点深入;查体时是否认真细致,不漏掉任何重要体征;开具医嘱时是否深思熟虑;医疗过程中发现不良事件甚至差错时是否勇于改正,不断修正;进行操作、手术时是否确实达到无菌要求,是否千方百计减轻病人痛苦和注意操作准确性;查房巡视病人时是否耐心、热心,一丝不苟地观察病情变化、考虑对策,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遇到危重病人时是否无所畏惧、积极参与抢救,将每个医疗动作都做得确实到位,医疗环节通畅;在全部的接诊过程中,是否为患者着想,注意人文关怀,尊重患者的隐私、宗教信仰、特殊习惯;是否从心理到医疗经济学等全方位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总之,这些都不仅是医疗技术问题,它无时无刻不是对医学生医德水平的检验。

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追求真理,发展科学的积极促进力量。它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病患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劳动,使医疗卫生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医学生在埋头书本、苦学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重视养成良好的医德风尚,并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最终提高道德水平的基本思想,当然,离开技术知识讲医德,往往又会成为空话。因此,一个真正有高尚医德的医生也必然会下决心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在目前多元文化、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医患矛盾突出的工作环境中,医生也要善于保护自己,排解困难,但应始终恪守自己治病救命的基本使命。高尚的医德应该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生在各种工作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