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寻求个性化表达方式

作者: 费翡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人主要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接触或输入,自然的学会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学生的习得,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自发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寻求个性化的表达。小学阶段学习内容相对较少,谈表达本身就比较难,谈个性化的表达更难。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地利用手边已有的素材。本文就本人一年来的教学研究实际,谈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表达。

关键词:个性化表达;课本资源;个人理解;生活实际;全新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47-001

《小学英语新课标》指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尊重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这与近年我校发现型教学理念中自主性一项要求十分贴合。结合个人一年来的教学研究,发现培养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寻求个性化表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捉升。下面就本人教学研究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寻求个性化的表达。

一、利用课本资源,赏析个性化表达

中低年级的学生,词汇量和语法点了解的都很少,还处于初级积累阶段,因此我们多是立足课本,学习如何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此时教师要引导孩子建立个性化表达的意识。比如牛津二年级教材的Unitl Do You like monkeys? -课中,每个孩子都对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动物做出了表达,但唯独对于标题问句的答案,因为书上的对话回答是:Yes,I do.所以孩子们总是会按照书上的答案给出统一的答案。多次提问后,会有“大胆”的孩子给出否定的答案。老师就需要适时表扬并引导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来表达,鼓励他们提出和课文不一样的答案。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总是多迎合别人,但现在孩子的理念已经被符合市场经济的教育法则所取代。中低年级阶段,因为“小”,他们还不会“激烈反抗”,只有懵懂的想法。但伴随着他们成长,会越来越有自我意识。所以让他们早一些接触不是一件坏事。更能够让孩子们明白如何礼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基于个人理解,培养个性化表达

研究学生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间题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对于传统接受式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习惯单方面的输入,习惯标准答案的固定性。这种模式极易扼杀学生的个性,禁锢他们的思想,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给学生创造一种能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在译林教材6B Unit2 Good habits -课中,书上明确指出刘涛做作业很晚,睡觉很晚是一个坏习惯。但是我的学生就提出自己哥哥在读高中,每天回家先休息,再做作业到很晚。他和哥哥一样认为这个方法很适合哥哥,所以觉得这并不是坏习惯,反而是好的习惯。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也认同他的想法。并由此在班内让学生们开展讨论。尽管学生的表达不是很完美,但是他们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尽力去表达。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甚至提醒到我,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自己认为的好的习惯,不好的习惯。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想法,口语和笔头都得到了锻炼。并且因为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所以孩子的积极性也很高。

三、结合生活实际,激发个性化表达

生活经历的不同也会让人对事物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他们也接受了许多新的理念。比如在牛津教材6A中,作为宠物出现的小狗Jimmy是否是家庭成员之一,孩子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Mom says Jimmy is also her child.有的说:Jimmy is a dog,not a person.双方争论的很精彩。他们都努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这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表达欲望。

四、创造全新目标,张扬个性化的表达

很多课程在设计时,我们已经考虑到孩子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回答。例如在新教材译林6A Unit 2 -开始就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疑团。标题What a day!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正确语法表达,他缺少了形容词。学生们都很疑惑,这句标题该如何翻译,如何表达中文意思。待上过课以后,我让孩子们按语法要求完成标题:What a/an day!因为自由式的填空,答案自然就五花八门:good,bad,interesting, awful…对于每一个答案,我全都肯定,孩子们期待的看着我,“没有最佳答案?”我微笑地答道:“没有。”这里都是你们的理解,只要合理,都可以接受。但是一定要让我觉得合理。第二天的陈述有个孩子给了我一个新词——平常。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我在开始时还是觉得很奇怪,但他接下来的陈述又让我接受了他的想法:现在周末家长也会想办法带孩子出去感受社会,体验自然。所以这一切都很正常。他还举例子自己也遇到过突然变天的情况,所以他觉得很正常。他的同学随后也表示能够接受他的想法。这件事后,我也领悟到之所以会有这个让人不甚惊喜的结果出现,是因为我们的课程设计基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所以让孩子个性化的表达得到了张扬。

平时教学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英语是一门语言,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运用。不要轻易抹去孩子想要表达的欲望,要鼓励孩子多开口,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的去探究,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