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激活语文校本教研
作者: 韩平英摘要:课堂观察是以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为基本目的的课堂研究活动。这种活动能使语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品质和专业技能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发展,是激活语文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观察;语文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49-001
作为教师专业活动的课堂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观察课堂教学,收集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手尽可能翔实的资料,以一定的理论框架分析诊断观察所得,并据此提出改善教学的建议。它需要围绕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体验一次完整的合作,完成一项持续的研究。因此,课堂观察是激活语文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课前会议,提升语文教师系统预见力
课前会议指在课堂观察之前,观察者和执教者集中在一起进行有效的磋商和交流。以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情况,商定观察主题的过程。课堂总的来说离不开师生互动、课堂管理、学习气氛、学生行为等方面,所以老师们在观察前要有系统的整体谋划。实践证明,越是特定的观察越是需要细致的,整体的思考。通过课前会议,参与者明白了这节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明白了每一项教学活动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甚至能预设学生的反应,做到观察时胸有成竹。
二、课中观察,提升语文教师敏锐捕捉力
课堂情境发生具有不可逆转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和偶发的事件中断课堂教学活动。另外,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人际关系、教师学生的个性、班级的亚文化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课堂事件发生的背景,导致课堂情境充满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回应。这些实践智慧只有靠教育者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观察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
1.聚焦主题,有的放矢
课堂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活场,里面蕴藏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当我们带着主题去观察时,就能用专业的眼光捕捉、解读教学现象与细节,使教学现象与细节晾晒在理论之下,而教育理论的内涵也必将在实践的沃土中更加丰富。
例如我们观察团队围绕“有效训练”这一主题,先后观察两位老师执教第八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同一时段中,高语组老师侧重观察老师的教学策略,低语组老师侧重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
因为我们是带着任务走进课堂的,大家听得异常认真,不放过执教者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每一次练习设计,也将学生的表现尽收眼底。有的老师掐着表看学生练习的时间,有的老师一直关注那几个锁定的学生,有的老师如实地记录了执教者的语言……深入地观察,详尽的记录,不仅帮助执教者发现了她从未发现的问题,也让我们在对他人的观察中“自我观察”,开始注意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通过这样的锻炼,老师们教研能力得以提高。
2.对比分析,求同存异
老师进入现场后,要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运用量表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和推论。
例如我们观察团队进行“古诗词专题研讨活动”。一位老师采用传统的“解诗题、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执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达到诗画结合的教学效果。两位老师同课异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把古诗词传统教学模式和“补文互联”的实验模式进行对比教学,在对比中把握两种教学模式的长处。这次同题异构,在探索更适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激发学生探索主动性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上迈开了一步,为古诗词教学积累了经验。
3.跟踪观察,不断“打磨”
我们观察团队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开展扎实有效的“深度教研”活动。活动中,在“确定专题——同题上课——课堂观察——专题反思——沙龙研讨”的系列活动中,教科研相结合,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
比如吴老师执教《泉城》时,就采用教师个人钻研辅以年级组集体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年级组内一上《泉城》,教研组集体围绕主题进行课堂观察,然后修改教案;二上《泉城》,外请专家参与课堂观察,再次打磨;三上《泉城》,拍摄成录像课;吴老师观察自己的录像后,四上《泉城》。这样跟踪观察一位老师,反复还原她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反应来剖析她的教学过程,使青年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飞速提高。
三、课后反思,提升语文教师专业判断力
课后反思是指在课堂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执教者针对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和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报告时围绕观察主题,基于证据说话,找到本课中值得肯定的做法,挖掘个人特色,还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基于执教者的实情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例如观察团队围绕“学生的思维状态”,就两位老师上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进行同题异构课堂观察,课后组织了交流。交流主题围绕三个方面展开:①学生课堂思维状态的观察记录(可以是一个片段);②学生积极、消极思维状态的成因分析;③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状态的有效策略的构想。
每一个观察者都围绕观察点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剖析和反思,对简化了的数字、图标等的具体内涵与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做出解释。我们坦诚地交流,对于执教者是最好的促进,而观察者们也受益匪浅。
总之,课堂观察基于合作,凝聚了教师集体的智慧,让协作成为校园中的一种风尚;它关注了细节,让我们的课堂日益微化,眼光却不断深化;它注重反思,让思考成为一种自觉,研究成为一种常态,成长成为一种需要。课堂观察激活了我校语文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