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课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德春摘要:上好品社课,对于教师来说就更应该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品社课;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0-069-001
有个成语叫“人云亦云”,意思是别人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说,没有主观判断,人们往往在真相与谎言之间一时难于做出选择,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什么是独立思考呢,简单说,遇事能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由自己认真思考而形成的评判,就称之为独立思考。小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独立思考能力都是小学生所需要的。品社课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由于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常常导致小学生犯下错误,有些甚至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
近年来,媒体上总是接连不断的出现针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学生故意伤害的报道。这些犯罪嫌疑人几乎一开始都是抓住了小学生缺少判断能力,没有社会经验,容易受骗的这些心理特点,逐步实现不法侵害的目的。在学四年级《面对欺负和威胁》这篇课文时,我讲述了一个沉重的事例,湖南长沙市一个五年级的女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人先以问路,后来变为上车带路为由骗上了面包车,最后惨遭不法之徒的侵害。尽管嫌疑人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但这个女生受到侵害的事实已无法挽回。
听完故事我启发学生思考,这个同学做得对吗?为什么帮助别人却会受到伤害?学雷锋做好事这点无可厚非,小学生热心助人也没错,但是根据现场监控,这场悲剧的主人公如果当时能冷静的思考一下,她应该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当时路上行人也不算少,这位叔叔为什么不向更熟悉环境的大人们问路,而单单向我这个小孩问路?在我已经指了路而且路况也不复杂的情况下,这位叔叔为什么还听不懂?而且非得让我带路?如果她当时能独自思考下,也许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破绽。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善于观察,学会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能起到防止上当受骗,实现自我保护的作用。
品社课的生活化特征,特别适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尝试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该怎么样结合品社课内容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只要老师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和能力,品社课上这方面的内容和方法是很多的。常见的方法有:“抛砖引玉法”(教师引出一个话题激发学生思考,拓展); “戛然而止法”(教师有意把话说一半停下来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讨论思考);“连续追问法”(就是层层深入,不断提问)……其中“抛砖引玉法”用的较多。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男生女生不一样》时,老师先介绍自己做学生时最喜欢女教师上课,并略说了原因,再问学生你们和老师一样吗?这样一来,学生立刻来了精神,议论纷纷,很自然的过渡到女教师和男教师的话题上来,接下去就是思考男生和女生的不同点是什么?在教学时老师可先不要学生讨论,要求所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自写下理由。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还要不干涉学生的独立思考。最后再让学生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可以公开辩论,允许有不同意见,不追求答案统一。老师也不要归纳总结,因为老师一旦归纳总结,学生就会习惯性的停止自己的思考,放弃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接受老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从而打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扼杀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独立思考能力。
连续追问法我也常用,比如六年级下册中《网络连接你我他》,文中讲到了互联网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高科技,实现了信息远程快速交流。老师不妨可以向学生提问,书上说它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人类的创新发明还有哪些也是把双刃剑?你认为人们到底应该怎样正确运用科技发明……这样就能结合课本内容适当拓展延伸至课外。这样的提问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做到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不管是平时的学习中,还是生活中,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显得弥足珍贵。上好品社课,对于教师来说就更应该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