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观察

作者: 朱彩娥

摘要:课堂自我观察,是教师直接从课堂教学情景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语文教师进行课堂自我观察的途径有:课前,确定观察主题,挖掘文本语言,注重语言的表达作用;课中,以生为本,做好记录,促进反思;课后,反思教学中的成败,教学重构,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自我观察;确定主题;做好记录;反思重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53-002

所谓“教学观察”,即教学中的“观”与“察”的互动,从而获得事实和意义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观察,很多时候是发生在课堂上的。课堂的自我观察,是由教师自身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直接从课堂教学情景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课堂自我观察是日常的观察、瞬间的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它需要教师用机智敏锐的眼光去捕捉课堂上出现的瞬时状态,并且用心去仔细体会和感悟。

课堂的自我观察方法,可以是对课的整体教学效果的观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环节、某一细节的观察,可以是对与学生的沟通、评价的观察等。通过课堂上的自我观察,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变化,对教师授课的反映。同时,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了解自己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效果,便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及时寻找出预设与实践的差距,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寻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课堂的自我观察呢?

一、课前,确定主题,挖掘文本语言

课堂观察的主题往往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很重要。所以,无论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层面,科学、周密、有个性的设计观察主题是必要的。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的确,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一个教学细节进行认真地思考。

【案例一】

我在执教《艾滋病小斗士》时,观察主题定为“关注文本语言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为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恩科西这个“小斗士”是怎样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交流,学生读相关语句并出示。

师:在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最有表现力,最能触动你的心灵?让你从中真真切切地感党到恩科西是一位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读一读,找一找,动笔把它圈出来,谈谈你的体会。(生自由读、找、圈)

生:从“挺”能够看出恩科西是一个顽强的小斗士。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其他携带艾滋病的孩子有四分之一活不到第二个生日,而恩科西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挺到了小学的年龄。

师:“挺”是什么意思?

生:“挺”是支撑。

师:怎样的支撑是“挺”?

生:辛苦地支撑。

生:顽强地支撑。

师:对!“挺”,确实有表现力。

生:从“坦然”这个词我也能感受到。许多人知道自己携带艾滋病毒后会随时死去,就会悲观失望。而恩科西能坦然面对,十分顽强。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非常好。“坦然”的意思是?

生:心里平静、从容。

师:艾滋病是种什么病?你们了解吗?(师出示一段艾滋病的资料,学生自读。)

师:艾滋病可怕吗?(生:可怕!)恐怖吗?(生:恐怖!)面对如此可怕、恐怖的艾滋病,恩科西不是悲观失望,而是一直在“挺”,始终在“坦然”面对,是多么顽强呀!这就是“斗士”风采!同学们,看来写文章,用词不在于多与少,不在于是否华丽,而在于要有表现力。请你关注这几个词,感受恩科西这个“斗士”的顽强。(学生练读后指名读。)

一般来说,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些重点词句。它们有时在文章的题目中,有时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有时在文章的重点段落中。这些词语和句子,有时候会在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有时候会在文章中对这些词语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还有时候会围绕这些语句举出一些事例详细描写和说明。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对表现人物特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挖掘文本语言,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课中,以生为本,注重细节记录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它的重要特点。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并及时做好记录,促进反思。

【案例二】

我在执教《草船借箭》,在评价文中人物环节时,许多同学纷纷说自己最喜欢的人是诸葛亮,因他神机妙算、聪明机智、知天文识地理等。这时,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喜欢鲁肃。”话音刚落,教室一片哗然。我见势,鼓励他具体地说说自己的想法。他又一次勇敢地站起来:“如果鲁肃不讲信用,把诸葛亮的想法告诉周瑜,诸葛亮的计策不可能成功,所以我认为诸葛亮的成功,有一半是鲁肃的功劳。”我加以肯定:“你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人物,挖掘人物的内心,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真好!你的独立思考,值得我们学习。”说着,带头为他鼓掌,顿时,教室里掌声热烈,该学生满脸自豪。

学生的这一观点,我在备课时并没有预想到。可这一课堂生成,在老师的点拨下,在学生充分表达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灵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三、课后,反思教学,着力重构提升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完课之后,想想这堂课,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哪些地方仍需要改进。课后写出分析材料进行反思总结,找到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切入点。

【案例三】《一株紫丁香》是一篇诗歌课文,读起来很美,美在语言清新自然,美在宁静的意境,更美在一种学生对老师那纯真的情感。教学前,我把课堂自我观察主题定为“在朗读中体会文中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具体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却不能带着“学生对老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互融的情感来深情朗读,学生的情感始终激而不发,我的深情范读带动不了学生情感的共鸣。

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朗读呢?课后,我再一次研读课文,孩子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送给老师?那是因为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对他们的关心帮助。师生共处于课堂教学,或传授新知,或讲评作业。老师不在课堂上时,又在做什么呢?老师工作的辛苦,学生们的了解是浮于表面的。于是,我把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表呈现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老师工作很辛苦的这种情感认识。文中的“挂牵”,我自然而然的献身说法,用自己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回忆。一个个师生间的真实故事打动了学生,感动了学生。这样既理解了“挂牵”一词的内涵,也奠定了朗读的情感基础。发言有了实感,朗读便有了真情。由此我想,对于人物情感比较浓厚的文章,要学生感悟到位,朗读有情,首先应该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败,着力教学过程的重构,才能真实地改进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课堂自我观察是以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和教学思想为基础进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动,是一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研究行动。只有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晓萍主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版,第102页

[2]《语文新课堂标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