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趣情疑的激发中共同成长

作者: 郑志明

摘 要:新课程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方法亟需加以改进,在行动中,本文提出了几点操作方法,以促进大家探寻更加有效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方法; 激趣; 激情; 激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33-001

素质教育的理念,新的课程设置,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打破原有的模式和方法,采取新的、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参与,以达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目的。行动是最好的表现。为此,我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方法上作了如下的思考和行动,在激发学生兴趣、情绪、质疑中,与学生共同成长。略述如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激趣:

1.以导语激兴趣

有人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开始时,紧紧扣住教材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抒发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引起强烈的兴趣,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先声夺人。

2.以问题激兴趣

“问题”是人们认识的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学生实际为根本,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协调——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把问题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既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深化基本知识,优化学习过程。

3.以语言激兴趣

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语文的知识。巧借古诗教学,还可采用成语和谜语进行教学,也可以借用故事和典故进行教学。

二、激发情绪

成功源自激情。激情,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出人意料的强烈刺激物所引起的。积极的激情能使人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去夺取胜利。它往往与冷静的理智、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因素相联系,并且是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支配下,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激情:

1.以感化激情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学记》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自己对语文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心来感化学生,教师的每一个提问,每一个例子,每一个身体语言,都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召唤。教师的每一个微笑,一句幽默,一声问候,一点抚慰,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从而增强彼此的信任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学习的快乐,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2.以情境激情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知识中遇到的事实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间都有很多事件发生,往往是熟悉又是熟视无睹的问题,我们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就可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感受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的效益。

3.以体验激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篇。通过教师指导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文悟其神”的境界。祖国美丽的山川河流,社会现象的五彩缤纷,各个故事的离奇曲折,各种情感的充盈流淌,这些都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

三、激发疑问

激疑,是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激疑,就是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激疑:

1.以答辩激疑

即借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请大家提问吧。然后,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让老师答辩,这种方式可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使人人用脑,个个用力,学生思维的机器转动起来了,有的甚至还想提个难住老师的问题。答辩式既可以省教时,又可以在答辩中给予有力度的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就像在人家口渴难耐之时送来一碗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全力质疑问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以争鸣激疑

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争鸣式”要求学生发现问题,这是向形成能力过渡。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这个阶段提出的往往是较为复杂的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深入的钻研,鼓励学生争相发议,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择正确答案。“争鸣式”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许多疑难问题就是在争鸣中辨明的。

3.以隐错激疑

学而无疑,是平时教学中缺乏自我质疑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常见错误或容易疏忽之处,编拟一些解法隐含错误的问题,让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在每一步或“是”或“非”的问题上,小心质疑,通过分析与辩误,达到豁然开朗之境地。

学无定法,教无定规,新课程计划,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展开了一幅全新的画卷,方法多端,思考和行动中,不断有所收获,还当继续悟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