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三数学课的复习策略

作者: 陈婧

摘要:带过高三毕业班的数学老师都知道高三复习课的一些简单原则,可要真正上好高三复习课却不是那么简单。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进来、“忙”起来?如何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05-001

高三数学老师在授课时往往存在以下缺陷(或不足):

一、重视当堂课堂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听课感受和反应

高三一年要把三年乃至更多的数学内容毫无遗漏地复习、巩固一遍,可以说每一节数学课的内容都是已经事先安排好了的,教师因此难免要按照既定“套路”进行授课,其结果必然是无暇顾及到学生的上课反应和听课感受,有时还可能出现“满堂灌”的错误做法。

二、以老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在复习教学中,老师告诉学生的往往是经过苦苦思索得出的最佳思维途径,学生听起来往往是津津有味,感觉都弄明白了,但是他们并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因为老师告诉学生的是自己的,而非学生的成功思考,自身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被有效调动起来。

三、过度重视知识的注入、叠加、再现。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把学生当成装料的罐子,学生的大脑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被动的吸收机器。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循循善诱,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尊重学生,和他们达成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默契,耐心地解惑,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四、盲目追求应试效果,强化训练和解题技巧,给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空间太小

教师督促和要求学生大量做题、归纳题目类型、构造解题模式、反复进行操练、机械照搬成为数学总复习的基本方法。实践证明。面对不断改革创新的高考数学,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即便是高三复习课,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性学习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纠错,自我体会,自我提高,最终做到自我完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真正应对越来越灵活、甚至“变化诡异”的新的高考形势。

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抓好高三数学复习课。全面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为高考服务。

一、继续夯实基础,注重“多维”呈现

我们知道,不管是高考题,还是平时的诊断性试题,很多都来源于课本,因此对教材的处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直接应用基本定义的层面上,而是要挖掘出其思想方法,把其基本方法、常规的思维方式和策略作为基础知识,立体、多维地看待基础知识。揭示基本方法、常规的思维方式和策略不能表面化,应以题目组作为载体,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做进一步揭示规律,使学生能感觉并真正掌握基本方法、常规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二、巧妙设置错例。及时强化新知

在复习过程的讲和练中,恰当地设计一些“错解”与“正解”的类比与对照,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差别,自己去发现潜在的规律,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和举一反三的作用。通过寻找各自解法的共同点和不同处,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加深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情境、设置障碍、预留陷阱,在错误中展示知识的根源错误,往往会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在失败中醒悟。适当地为学生展示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学生学习数学就变得像玩游戏过关一样,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及时展示成果,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

在复习过程的讲和练中,恰当地设计一些“优解”让学生去体会,让学生去鉴别,让学生去欣赏,可以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让拥有好的解法的同学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从而富有成就感。连续的赞赏,成了师生情感的催化剂,成了学生思维的内驱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老师赞叹的话语给予学生更多动力,使他们做到了一题多解,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他们必定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双方业已心灵相通,产生共鸣,为以后的学习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例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所以例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达到诱敌深入、逐本求源的功效,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四、注重一题多解。旧题“翻新”,加强探究性学习

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变换视角、变换条件、开放条件、引申结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问题的本质和涉及的知识体系。有的数学题目看来平淡,没有新意,但是我们要像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样,细细品味题目,品出解题的酸甜苦辣,找出新的生长点,发掘试题的价值,发挥试题的多功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与学生一起探究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将单薄知识的线性关系系统化,织成较宽的知识面,通过一题多解掌握知识的内存联系,深入层次领悟所学数学知识,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解教学之所以深受老师重视,是因为它往往被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要注意的是,一题多解不能盲目进行,教师还要加强解题的欣赏与评价,不然只能让学生倍感老师高明而自愧不如,挫伤探索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展开。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形成螺旋式上升的问题链,逐层解答,引发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有助于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分析问题,扩大知识综合面。活跃的氛围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唤醒学生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舞学生探究的意志,培养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老师要及时、慢慢地“收网”,从更高的层面上加强综合,为最后的“决战”胜利锦上添花。

高三数学复习课再也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一人从头讲到尾,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高超的解题能力的舞台,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力量,成为复习课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