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成性有效教学初探

作者: 龚锦辉

摘要:备课应是一种生成性有效备课,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它包括课前备课预设一课中备课生成一课后反思备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备课;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27-001

一、课前备课有效预设

教案的框架太繁琐、太精细,框得太死,是决没有学生的自主的;教案太过于死板,学生是决不会合作得愉快而有心得的;教案预设得太到位,学生是决不会探究出创新的火花的。因此,教案宜粗不宜细。预设的教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

1.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设计的教学流程,即一节课从什么地方入手,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阅读教学来说,我们用“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来概括进行思考、进行安排的过程,也用它来分析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表现了什么样的思维走向。在新课标教改中,教学思路的设计更加表现出重要性。

如设计李森祥《台阶》(苏九年级下册)教学思路:

a.由话题“希望”导入;b.研读课文,评价父亲,C.研读细节,感受父亲形象;d.质疑辩论,父亲造台阶是否值得/父亲的人生是否有意义;e.小组讨论,探究父亲一辈子造台阶的价值;f.拓展延伸,由文中的父亲推及到自己的父亲/由文中的父亲造台阶推及到自己的父亲造(买)房子;g.布置作文片段《父亲造(买)房》。

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思路,既能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挖掘小说的未定点,进行开放式专题性阅读教学,设计呈阶梯状的教学板块,便于纵深拓宽学生的思维。

又如设计的《我的叔叔于勒》(苏九年级上册)教学思路,以于勒为线索展开情节,按照盼于勒一遇于勒一躲于勒这一事件三个过程中关键人物称呼的分析,将情节串连起来。教学过程很顺畅。

2.有价值的主要问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文本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它的解读应是多元的。因此教师教案设计的主要问题要有价值、有启迪、有广度、有深度,能引起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思考,而决不是标准答案。

如鲁迅小说《故乡》(苏九年级上册),教师除了设计“闰土”这一话题外,另外还可以设计话题——杨二嫂,学生反馈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痛并快乐着、能说会道、麻木不仁、充满臆想、无奈,值得同情、悲情,甚至坚忍不拨……如能设计这样具有开放性的话题,不把学生局限于对文本单一的解读上,预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

3.突出能力的训练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它的归宿是为学生打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理解和运用两相比较,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一个人对祖国语言文字理解生活方式程度的反映,运用集中体现在每个人的表达上,一是口头,二是书面,没有好口才,没有好文章,你很难参与未来的社会竞争。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出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

如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与人交往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说话得体,为什么要得体,然后亮出了这样一组能力训练设计题:a.当班级经常有同学课上看名著的情况,班主任应怎么样?b.同学突然不舒服住院了,你怎么打电话和同学的父母说?C.学校派你(小记者)去邀请报社的编辑为学生做讲座,你怎么邀请?d.有同学突然辍学了,你怎么劝说他本人,怎么劝说他父母?

当然教案预设强调粗线勾勒,大处入手,不等于不要精心设计,对教学细节的设计,课堂留白的设计,教学媒体、辅助材料的选择以及重点突破策略等,都必须考虑,这样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控制并始终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二、课中备课有效生成

孔子在《论语》八则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叶圣陶先生说过“相机诱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留心察言观色,必须根据具体学情。叶圣陶还说,学生“思之而不得,则为明讯之。”“提问不能答,提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人更深。”这“思之而不得”、“提问不能答”之处,便是我们在课堂中要调控的点,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课堂中的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闲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二次备课的方法主要有三个:

1.化大到小促生成

即根据学情,将一个大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如《智取生辰纲》(苏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名著阅读与推荐》)教学,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试析杨志性格特征。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无从下手。这时老师可以马上进行二次备课,分解成几个小片段:当杨志接受重任时,当杨志在押解途中时,当杨志在被众押解官孤立时,当杨志面对卖酒的如何表现时,当杨志……最后综合概括。学生就会很快有切入口,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环节,达到课堂生成的目的。

2.化难为易促生成

如《学问和智慧》(苏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很多教师觉得这篇议论文的教学疙疙瘩瘩、很不通畅,教师试图让学生找出文章论点,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却认为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还有些同学答成了“学问和智慧”是怎么来的,这时如果缺少二次备课,教师就往往会在学生迷迷糊糊之中自答了之。我认为可以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人手,让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的论点,找到后,再找第三自然段的论点,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最终就会自然而然得出整篇文章的论点。

3.由浅入深促生成

如教师在按备课预案教学《马说》(苏八年级上册)时,一位学生突然提问:“伯乐能发现千里马,为什么别人就发现不了呢?”这个问题必然会在同学之间引起反响,也促使教师的再思考,推动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