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生死观的本质

作者: 刘志军 李双印

摘要:孔子生死观的本质就是“仁”学生死观。他对待生死强调“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超道德价值,提倡人们面临生与死、仁与艾的抉择时,不应贪生怕死,而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提倡“君子之息”和“身死心存”,为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努力行“仁”;孔子站在人生现实的角度上考虑,提出“事鬼”为“事人”,先“知生”再“知死”的务实伦理观,正是其“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仁;超道德境界;君子乏息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145-002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历代统治者和文人所推崇,他“仁”的思想对中国人的伦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拟从孔子的天命观人手,结合其“仁”学思想,系统分析孔子的生死观,以求对孔子生死观的本质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孔子生死观尽管涉及到了其天命观、政治观、贵名思想和鬼神思想等方面,但是这些思想都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的‘仁’是以伦理学的‘仁’为始初出发点和立足点,达到实践政治学的‘仁’的理想要求,而修身学的‘仁’则是实践前两者的根本关键所在。”

一、知顺天命,杀身成仁

孔子对生死的观点是同其“天”和“命”的天命观紧密相联系的。孔子认为人的生死是“天”和“命”规定下的必然,正确理解他的“天”和“命”的观点是准确把握其生死观的逻辑前提。孔子所谓的“天”是能赋予人以使命的客观意志。孔子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以天赋予自己保存和传播周文化的使命为信念来对抗困境。孔子所谓的“命”是在“天”的主宰地位逐步动摇和难以维系情况下的变形,是“天”的意志对于人的社会关系及人本身的规定,包括人的种种遭际(富贵贫贱)和死生。

然而,孔子并未将“天”和“命”对人的规定完全宿命化,认为认识天命是使人活得高尚和有价值的先决条件,提倡人们面临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从孔子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看,他“知天命”和“顺天命”的思想使其认识并体验到了超道德价值。“孔子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了超道德价值。”在冯友兰先生看来,“知天命”就等于认识到超道德价值,“顺天命”则是在实践中体验超道德价值的过程。因此,孔子在面临桓魅的武力威胁或身陷匡人武装包围,有生命危险时,仍能镇定自若,而且坚信是“天”派他来继承并传播周代文化,他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为至高无上的“天”服务,并应受到“天”的保护,要不然“天”就不会让他得到周代文化,在他未完成使命时“天”是不会让他死的,桓魋、匡人之流又能拿他怎么样呢?故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

孔子认为“‘仁’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去争取实现的人生目标。……只有像‘微子去,箕子为奴,比干谏而死’那样,创造了人生辉煌的人,才有资格享受仁人的盛誉。”因此,在面临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他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儒家在面临生死和仁义的考验时,为追求“仁”的法则和超道德境界,为民族气节而毅然、决然赴死;这种舍生取义,杀身而成仁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孔子对生死的观点是同其天命观紧密相连的,生死是在“天”和“命”的客观意志统驭下的人生必然。他强调“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超道德价值。提倡人们面临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不应贪生怕死,而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

二、仁为己任,以死为息

追求超道德价值的孔子不仅提出“死而后已”的观点,还对“君子”和“小人”的死做了明确区分。《荀子·大略》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侍君。……孔子曰:望其圹,皋如也,嗔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当子贡对于学习失去兴趣想休息时,孔子在教诲他时指出人在活着时不能苟且活着,只有死后才能够休息。但是,《列子·天瑞》记载:“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吴闾生曰:“息伏为韵,作休非是。”并且晋人张湛对“君子息焉,小人伏焉”所做的注是“乐天知命,泰然以待终,君子之所息;去忧离苦,昧然而死,小人之所以伏也。”这说明君子与小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死亡观:“君子之息”是指君子在认识到“天命”之后,明白了生死是人生过程的必然阶段,对于“天”和“命”安排下的人生的种种遭际,都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对于死亡的来临更是毫无惧色,安然的等候人生大限的到来;“小人之伏”则指普通百姓由于认识不到天命,不能体验到超道德价值,面对人生的种种苦难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将死亡看成是最终去除忧愁和脱离现实苦难的途径,结果只能是糊里糊涂地死去了。然而,清朝中叶的郝懿行认为,“休、息一耳,此别之者,亦犹檀弓记言君子曰终,小人曰死之意。”

孔子在反观“生无所息”的人生价值时,进一步将人死分为两个层次——心死和身死,倡导“身死心存”。《列子·天瑞》还记载:“仲尼日:‘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据《庄子·田子方》记载:“仲尼曰:‘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说明孔子意识到不仅个体生命具有有限性,而且个人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永恒,实现不朽。因此,当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时,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在现实生活中,孔子强调“贵名”,主张人生在世一定要建功立业,并提倡要用“行仁”的正当途径来实现“成名”、“成仁”的人生理想。人们常说的“孔颜乐处”就说明孔子认为人生的快乐在于享受极高的道德境界,而非纯粹对物质的奢靡追求,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还极力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孔子这种生活朴实却具备极高道德境界的作风,正是后世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率真表现,然而孔子是积极人世的,他不仅要求“内圣”,更要以“达”“济天下”,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子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也有类似记载:“子日:‘弗乎!弗乎!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此外,孔子还提出后生可畏的思想和人生成名的最后年龄界限,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可见,“成名”只是手段,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成仁”,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

必于是。”(《里仁》)孔子一生为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的仁政理想而孜孜以求,锐意进取。这正是孔子“不知老之将至”努力“行仁”的真实写照和原因。正如曾参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孔子正是以这种铁肩担道义,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实现其“成名”、“成仁”的理想而奋斗的。

孔子提倡“君子之息”和“身死心存”,为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努力行“仁”,他为实现人生理想和追求“成仁”的人生轨迹,知其不为而为之的道德践履,恰好印证了他在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之后,欲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永恒的人生理想。虽然他仕途乖舛,但是整理文化典籍和办私学使其成为了彪炳千古的文化巨擘。孔子自幼出身贫贱,博学而多才,但是直到五十一岁才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五十六岁时仅代理宰相三个月,因为不满于国君沉湎于声色犬马而离开鲁国,就再也没有担任官职。不过,孔子却在研究、整理“六经”和兴办私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周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杨雄在《法言·君子》中说:“或问龙龟鸿鹄,不亦寿乎?曰寿。曰人可寿乎?曰:物以其性,人以其仁。”

三、不知生死,以仁深告

孔子是站在人生现世生活的角度,看待人鬼和生死问题的,其中饱含了孔子“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的思想。“‘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的命题,是孔子仁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命题,这两个命题所表达的思想密切相联而又各有侧重。‘仁者人也’主要表达的是一种道德自觉和由此而来的人道主义态度,‘仁者爱人’则是从思想内涵和实践的层面对‘仁’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规定和展开。”

然而,孔子的生死观要发挥其“仁”的两重性,就必须对当时流行的鬼神思想作出合理解释。“鬼神迷信是殷周以来传统宗教观念。殷人和周人相信,他们的先王先公死后为鬼,飞升到上帝左右,在天上保佑他们在地上的子孙。他们还相信,各种自然现象都由自己的精灵——神来支配。鬼神可以赐福人类,祭祀鬼神便能得到他们的福佑。”孔子向来对于天命比较敏感,对鬼神采取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子贡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虽然从表面上看,孔子更加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对于死亡和死后世界漠而置之;但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知道生是知道死的逻辑前提,死是比生更难理解的。朱熹对子贡和孔子的这段谈话有一注释说:“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

朱熹和程颐深得孔子思想的精髓,他们均认为死生并重,死如同生一样应受到人们的关注,死作为必然和人的生是一体两面;孔子站在人生的角度,虽未正面回答子贡,但确是在深深领悟死亡之后做出的意蕴绝深的说明。据《说苑·辨物》记载,孔子在回答子贡提出的人死后是否有知时曾说:“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之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后自知也,犹未晚也。”这说明孔子并非重生轻死,只是为了维系社会的现实伦理关系才这样说的。

四、小结

孔子生死观的本质就是“仁”学生死观。孔子对生死的观点是同其天命观紧密相连的,生死是在“天”和“命”的客观意志统驭下的人生必然。他强调“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超道德价值,提倡人们面临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不应贪生怕死,而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孔子在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后,反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提倡“君子之息”和“身死心存”,为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努力行“仁”;他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人生历程使其跳出个体生命的有限,实现了人生的永恒和不朽。生和死是人存在的一体两面,孔子站在人生现实的角度上考虑,提出“事鬼”为“事人”,先“知生”再“知死”的务实伦理观,正是其“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远宁,孔子的“仁”,伦理学研究2006年3月第2期(总第22期,第39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2版,47页

[3]陈开先,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研究2001年第2期,第48页

[4]扬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26页

[5][清]王先谦,撰,沈啸襄,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第1版,511页

[6]白奚,“仁者人也”——“人的发现”与古代东方人道主义,哲学动态,2009年第3期79页

[7]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2页

[8]靳风林,论孔子的死亡观,北方论丛,2000年第1期,69页

[9][宋]朱熹撰,张茂泽整理四书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190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