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美
作者: 郭峰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具有艺术的美,课堂上的美在于发现,在于倾听,在于平等。
关键词:课堂; 美; 发现; 倾听; 平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13-001
语文教学的美在于学生发现之美、倾听之美、师生平等对话之美等等。首先,我想说的是课堂上的学生发现之美。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方面去观察事物,还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鼓励学生去发现、尊重学生的发现,学生才有活跃的思维。
现在,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注意学生的发现,要发现他们的发现,激活他们的发现。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饭后贾母问黛玉念何书,她一句“只刚念了《四书》”,到宝玉相问,又变成了“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有的同学就说了,“原来林黛玉是个变色龙啊!”听着他们的话,最初我很生气,后来一想啊,“这林黛玉不就是个变色龙吗?”于是,我就说道,“我们的同学真棒,在这里能把我们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先生想起,还真是善用所学知识。林黛玉初进贾府,原先就知这个大家庭规矩多,肯定是步步小心。她对贾母的问话如不做答,则显得自己太无教养,但答读多了,又显得自己高高在上,所以只答了句‘只刚念了《四书》’,意即懂得一点礼仪,自己尚能明白,但还不够,仍需外祖母为我操心,曲尽寄人篱下之情。可没想到贾母却不喜欢。于是,当宝玉问及读何书时,又做了另样回答,以显示与府里姐妹处于同一水平。她的善变无不与她的身世遭遇相契合,这不就是一只美丽的‘变色龙’吗?”
当然,发现不仅源自书本,更多的是源自生活,毕竟生活才是知识肥沃的土壤。如在上《囚绿记》时,我们虽不知何为常春藤,但我们的同学知道槐树、柳树、桃树、梨树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说,“我们的生活太缺少‘绿’了”。这让我很诧异,后来,听了他的诉说,我才恍然大悟。他说的是他们村庄的变化。原来他家有枣树,可现在,每当他回家看到满树的绿,满树的红,体会到的却是孤独。原来,村里的人家都筑起了高高的院墙,家家户户都只守着自己家的“绿”过活。听了这些,我们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沉思。是啊!我们可爱的“绿”呢?
其次,是课堂上的倾听之美。课堂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倾听,因为它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深刻;它是教师成长的雨露,使教师更加睿智。
比如,在教导《变色龙》这篇文章时,就有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太虚假,过于善变,缺乏真实性。”我便以这一疑问为契机,通过分析其他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使得同学们明白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他们是无数现实人物的结合体,人们的多种性格可以集中展示在一个人身上,有时可以用一些夸张的手法,使这一人物更具有典型性,不必完全追求生活的真实”。这样,通过这次质疑,他们对小说的人物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有一点我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让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而忽视了那些成绩差的,似乎认为成绩差就不可能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其实,这样的想法还真是得否定,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许这些孩子还真就是“柳”呢?比如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一棵“柳”。当我们在上《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对于其中的“新妇起严妆”一节我并未作过多的介绍,仅是突现了她的美罢了。一位平时成绩较差、常常沉默的同学却发言:“我认为,刘兰芝不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外貌美,以此和后面的焦母对罗敷的介绍形成对比,更是为了表现她的不舍,在离开焦家的最后一刻,她想要把自己最完美的形象留下来,让她的丈夫、小姑能时刻想念她。她是强压内心的悲伤,貌似平静地对镜梳妆,这里面饱含的是多少对丈夫无言的深情呀!”听后,我满怀热情的表扬了该生的精辟论述,肯定了她的发言,同学们也都投以了热烈的掌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在花季、雨季的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总之,倾听,会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养成探究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能力,可以丰盈教师的教学资源。
还有,课堂上的平等对话之美。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来雷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建立了以批判认识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对话教学,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究其实质,其实就是一种表现为交流形式,体现民主平等精神的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对话早就存在。一部《论语》其实就是师生平等的对话。在我们学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体坐》一文中,孔子通过聊天,让学生各抒己见,继而互评,这便是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看出孔子和他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他不但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节制张敛,极有分寸。韩愈也曾说过,“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意见发生分歧,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对别人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大家都在寻求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可见其魅力之大。
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来说,做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尤其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课堂“吵闹”。语文课堂,本身就是思维发散拓展的课堂,如果过度地要求学生保持课堂的绝对安静,那就可能会抑制学生思维的拓展,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容纳学生不同个性、允许学生自己参与、师生平等的和谐环境。可以保持稍稍的喧闹,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使学生创造性地活动和思考。
课堂上的美,不仅在于发现之美、倾听之美、平等对话之美,还在于课文之美,教师语言之美,情境设置之美……就让我们在美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在美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在美的课堂上不断地追寻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