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一数学课堂的效益
作者: 李永波摘 要:随着我省规范办学的进行,我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的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数学学科特点,数学教师应该在自身修养和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变化赢得学生的兴趣,并以此为前提,给学生加以学法指导,让学生把知识消化在课堂,创造性地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课堂效益; 主人;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7-040-001
随着省规范办学的强烈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而言,越来越发现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的陈旧,造成课堂效益的低下,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折损,“教”和“学”脱节的现象很严重,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学生的主体意识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严重阻碍着课堂效益的提高,如何向45分钟要效益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自己所带高一的数学一些想法和实践总结归纳如下,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在全省规范办学的背景下,必须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但是陈旧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却包揽了一切“头衔”——课堂的主导者、课堂上的主人。课程改革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新理念倡导学生要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要在课堂上“当家作主”。可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随便踏进一所学校,去观察眼前的课堂,看到的几乎都是学生端正地坐着听老师讲课。在课堂上,学生的一切都由老师说了算。我们的学生真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吗?曾经美国一所大学的课程专家戴维先生在看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后质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他这样质问有其理由:摄影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划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段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因为所有教师的讲话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怎么会偏偏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也都认为学生不是课堂上的主人吗?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自主探究,放手质疑。“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自主的课堂内全力达到自己的制高点,取得成功。
二、课堂是合作的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几年里,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曾经尝试过小组合作的模式,但是没有形成气候,课堂教学依然是老师们的“独角戏”。随着我市教学模式“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深入,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不再是几个学生的表演堂,而应该是学生平等参与、主动表现、展示才能的机会的课堂。根据笔者多年的积累经验,认为课堂应该是合作的课堂。要想使课堂是合作的课堂,应该从这样几点做起:首先建立合作课堂的气氛,大家都知道数学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尤其我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单靠学生多学数学老师感觉上课很累!很无味!所以必需建立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应事先营造民主融洽、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消除学生的顾虑,使学生畅所欲言。此外,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外在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强化小组内部的合作意识。如:将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形式改为“讨论式’围坐形式;将教室的板报或学习园地等“分田到户”,让各小组成员在自己的“自留地”内自由“经营”,并设立定期的激励评价机制等等。
综上所述,追求数学课堂效益的最大化,需要教师以积极热情的教学态度,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和高水平的教学素质及专业功底。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就会找到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途径和最佳策略,就会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才能成为学校认可、学生欢迎、社会赞誉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