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实践研究
作者: 谢砥摘 要:生成性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受到普遍关注的新的教学理念,与预成式教学相比,其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出现许多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教学生成。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 课堂生成资源; 有效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7-058-001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逐步铺开,这场改革建立在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上。此次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十分关注教学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逐步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师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疑问,会发生争论,会激起灵感,这些都是教学生成。充分利用教学生成会使课堂富有生机, 会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会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一、生成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及意义
叶澜先生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教材文本对话,对话过程中不时伴随着思维的碰撞,激起阵阵火花,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思想、新信息、新情境、新问题、新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上各类生成性资源,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注重并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就会充分发挥,学生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能闪耀出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二、课堂生成资源的来源
1.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生成的资源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对教材进行巧妙地运用。可以通过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来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也可以利用教材的隐含信息来引起学生的深思。
2.充分挖掘学生方面可供生成的的资源
学生方面的资源主要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绪情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绪情感和存在的疑问来设置情境。如果教师设置的情境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师提及的观点是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冲突的,教师抛出的问题是学生中正在争论的,那么师生、生生间的争论将不可避免,课堂生成自然引发。
3.充分挖掘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的动态资源
该动态资源是在互动对话过程中由于师生及生生间思维的碰撞而产生的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提出的问题、出现的错误、对自己看法的修正以及伴随的情感、态度等。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突发事件。教师若能依靠自己的教学机智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教学契机,因势利导,即兴发挥,课堂将因此而出彩。教师对待这些信息的态度和处理转化的方式影响教学过程的效率和效果。
三、实现有效生成的原则
1.精心预设,做足准备
教学生成有许多偶然,然而要使生成变得有效,使生成的资源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应努力使大多数生成在可控范围内。为此,教师要研究每节课中可能有哪些生成点,然后为这些生成点做好教学预案。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计划。生成性教学不是不要计划,而是不要僵硬的计划。传统教学计划的不足在于该计划只为教学的展开规定了一条路径,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就会忽略并排除各种“节外生枝”,其中不乏一些包含学生认知冲突的可供教师好好挖掘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节外生枝”。生成性教学的教学计划是关于教学过程的相对宏观的设想,教学的各种因素都应在其考虑范围之内,但它不应是具体教学行为的详细清单,而是预料事情会如何发展、学生会如何反应、教师该如何应对的弹性方案。
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问题:①学生是否已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基础;②哪些知识是重点或难点需要教师点拨或引导;③哪些内容会激起学生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④教材中哪些内容会使学生产生误解,哪些内容会导致学生有意外的表述,如何应对这些情况等。
2.构建和谐课堂,创设互动氛围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知识、观念主要通过传递——接受模式被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的互动无从谈起,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在生成性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真正受到尊重。教师不仅将知识、价值观念呈现给学生,也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教学。只有师生之间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营造出一种为学生所接纳的、宽松合作的、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氛围,生成性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表达思想,教师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倾听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并从中寻找契机,引导、升华学生的思想;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包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学会尊重他人的思想,学会反思、完善自己的理解。
3.巧设情境,激发疑问
为了产生有效的教学生成,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情境。巧妙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激起学生兴趣,产生生成;二是产生的生成能为课堂教学服务。要达到第一个目的,教师设置的情境或者要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或者要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观念不一致,能引发认知冲突;或者情境中牵涉到的问题是学生正在思考的,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而答案及获得答案的过程又具有开放性。要达到第二个目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预设,选择那些生成结果可控且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情境。
总之,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弹性化,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并且,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