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中的教学研究
作者: 邵凯摘 要:时代的发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出现了各种负面因素,对学生的生命观带来了消极影响。我发现目前高中学校针对这方面的教育略有不足,以致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包括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等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出现了心理脆弱、行为失控等现象。
关键字:生命教育; 高中;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7-065-001
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这是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现代班主任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必然需要新理念、新思路去进行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二、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不仅是一项专门的教育项目,它应该是渗透在整个教育中的一个理念。或者说,在所有的课程、学校的活动、教育计划中都应该贯穿生命教育的目的,都必须把生命教育当作自己的任务。教育、学校、课程要为生命造福!以弘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精神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为自己的内涵。我认为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够: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尊严;关爱生命,实现生命共生;承诺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德化生命,实现生命幸福。
三、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内地:
2004年清华大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拓展训练。2004年11月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在沈阳启动。2005年3月,《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公布。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育教育论坛。2006年12月,“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
香港:
2002年12月,特别行政区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以社区和中小学为阵地开展生命教育,学校、传媒和非政府机构都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力量。香港“宗教教育中心”和香港“神托会”十分关注生命教育的推动,相关工作人员也先后去台湾参观及访问,也在返港后举办相关生命教育研习活动。
台湾:
1976年从日本引入。1997年台湾“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1998年针对全台中学生实施。2000年2月,设立“学校生命教育专案小组”,8月正式成立“‘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定2001年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发布“生命教育先导计划”。
四、例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运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信息与生命教育有密切联系。作为生物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这部分内容,恰当合理的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
1.生命教育的前提——了解生命
什么是生命教育?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我认为,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了解什么生命、生命的产生?
必修一《分子和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介绍了人的生殖和发育;必修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主要讲诉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以及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最终形成新的个体;选修3专题三《胚胎工程》分别介绍了体内受精、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我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先了解新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告诉学生形成新生命所经历的艰辛过程。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是要经过开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再逐步发育成果实、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雄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粉,果实将不能正常发育也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基础;又如,鸟类的繁殖,要经过选择巢区、选材筑巢、交配产卵,然后是亲鸟孵卵、育雏的过程,无论哪个环节失误后代都难成活。再如,人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精子,它们在女性的阴道内争先恐后地通过子宫游向输卵管,在到达输卵管时只剩下数千个了,最后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强壮的精子。受精卵再到子宫内发育10个月。可见,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通过这些信息,让学生体会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的,它是多么珍贵!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自己的产生有初步的了解。只有让他们了解生命,才能让他们敬畏生命、珍爱生命。自然界中,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
2.生命教育的理解——尊重生命
了解生命的形成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进而做到尊重生命呢?
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讲诉了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个体的衰老和死亡等知识;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讲述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适应环境的能够生存,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充,让学生明白作为生物个体,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观点,认为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愿正面和学生交谈。这无疑让学生进入一个误区,觉得死亡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要恰到好处地在介绍自然生存规律时,适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如何面对死亡。让他们明白,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偶然现象,导致生命的消失。让他们体会到,生命是脆弱的,生命的消失也是自然的生存规律。只有了解生命的消失,我们才能更加明确应该如何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