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作者: 夏建琴摘 要:我国的传统教育,整体上脱离实际。从教材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应用意识比较淡薄。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从各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数学应用的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应用; 意识; 能力; 认识;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7-068-001
目前,中小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苦得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学生学得也很痛苦,苦得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在哪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学体制问题,也有课程设置及标准问题,更有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并作深刻的反思。我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教师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但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益,那应该是教师的分内职责。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有效教学提出了契机。下面就从有效教学出发,结合数学教学的应用来谈谈我的感想。
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不枯竭的源泉,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培养应用意识的最终目的,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现实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收集材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例如,在“函数的表示方法”一节中,“分段函数”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讲好这个概念,课前我布置每个学生利用周末坐一次出租车,然后调查出租车的起步价和3公里以外的收费情况。尽管有同学坐过出租车,但从没注意过3公里以外的收费是怎么计算的。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应用过程,等到了课堂上学生对新授知识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和自己初步的了解。有了这些准备,知识的学习也轻松自如了。
二、发展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新课标》中就有如下论述:“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拓宽学生对数学应用的认识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缺乏一定的认识,而且我们的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数学存在着不完整的理解及认识,对数学应用教学重视不够,忽视社会的需求和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使学生看不到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仅仅处在为了考高分而学得被动状态,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造意识弱,不擅长应用。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认识,而且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需要逻辑,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好处。同时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非逻辑因素、美的因素,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提高学生用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许多同学在踏进中学大门的同时就已经担心起能否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重大课题。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希望知道数学的魅力在何处,它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若能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了。
五、加强课外实践,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数学为很多生活问题建模。
例如举行一次野炊活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收集大量信息,深化统计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调查市场行情,让学生亲自去粮店买米,去菜场买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买菜中的估算,人民币的支付,菜的搭配和选择等策略活动,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学习和交流着学习数学所包融的价值观、实用观,享受着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