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思考与探究
作者: 张亚娟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当然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的高度和谐。在学生心目中,语文阅读不是庖丁解牛式的肢解,而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充满感动与感悟心灵之旅!
关键词:体验与感悟; 信息搜索; 和谐; 多层次对话; 个性化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7-070-001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当然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的高度和谐。个性化、多元化阅读将尽展语文教学的魅力。但这里的“科学”的含义应该符合语文阅读本身的特点,即感知的整体性、领悟的情感性、认识的多元性甚至理解的模糊性,而不是让语文教学与数理化学科靠拢,追求一种程序规范、逻辑严密、答案唯一的“阅读技巧”。缺乏心灵激荡、缺乏智慧顿悟而千篇一律的“阅读肢解”,决不是真正科学的阅读、艺术的阅读。
在新课改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应该努力超越制约教学创新的所谓常规,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课程文化。
一、转型:课改的必然选择
富有创意的阅读教学,必须有观念形态的超越,以寻求新型阅读教学的理论支撑。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应该努力打破旧有的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课程文化。
程式化的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传授,强调把教材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侧重知识分析,看重教师传授的到位与否与教学技巧,是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进行阅读教学的,是对教材负责,对知识点负责的“固本教学”。而新型的阅读教学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同步和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情感涵育、美感赏析,以文本语言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素养提高为倚重的综合性教学,是以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和谐发展的“人本教学”,新型阅读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接受美学。
二、探索:真理与规律的无限趋近
实现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深入分析阅读教学的实质,探索适应新型阅读教学的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要以教师的权威性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对话。要引领学生潜入文本语言的深处去体验、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与生命的感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引导、释疑、点拨、启发的作用。学生达到深度解读,才能说出自己有价值的发现,在阅读中完善自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阅读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具有创造性、生成性、发展性。在这个意义上,阅读的实质就是不同层级的对话,是情感的体验,是思维的顿悟,是精神的游历。
三、阅读:主体心灵、主体思维空间的无限舒展
实现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必须在操作层面上提供可以借鉴的有价值的案例、范例,在更大范围内寻求普适性的推广。
要积极倡导在阅读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倡导对话式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形式的设计与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在场的阅读。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而不要做“教学参考”的传声筒。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定然会充满勃勃生机。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想像力得以激发。阅读场景对学生的情绪调控有影响,有时直接制约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文本的理解、教学设计及课堂的调控能力,亦来自师生、学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激发情感,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
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做到用教材教。
让学生掌握阅读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的潜意义;把搜集资料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便于理解的各种信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情感、思维导向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心灵”。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既符合阅读自身的规律,同时又符合学生阅读文本的认识规律,视学生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的心灵在诵读、默读中得以舒展,精神个性在对话中得以呈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展开心灵的多层次的对话,甚至思想穿越时空的碰撞!个性化、多元化阅读将尽展语文教学的魅力!
四、结语:魅力语文的真诚期待
“教材只是例子”(叶圣陶语),教每一篇课文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这一篇课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课文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语文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把握课文重点、难点当然是必要的,但这决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内容或者核心内容。我们应该有机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自然而然地链接一些经典名著或优秀时文,“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于漪语),以此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文化的窗口,进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读物,引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天地,让学生拥有一种与时代想适应的胸怀,拥有一片诗意烂漫、充满美感的心灵天空。
语文课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利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情感的脉动烙入记忆的深处。
阅读教学正在并必将逐步摆脱传统阅读教学的工具主义、知识主义、技术主义的束缚,从而解放人的心灵、激荡人的情感、开启人的智慧、发展人的才干。在学生心目中,语文阅读不是庖丁解牛式的肢解,而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充满感动与感悟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