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移情”初探
作者: 丁春华摘 要:语文教学中知识的迁移固然重要,但审美情感的迁移也不可或缺。“审美移情”既是心理学概念,也是美学概念,它包含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循环往复,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体念; 审美移情; 移情过程; 移情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81-001
现今的语文教学强调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课内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完成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这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语文课程也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什么是“审美移情”?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认为,“审美移情”就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外射”“移置”到审美对象里面去,是情不自禁的审美模仿,是主体向周围现实“灌输生命”的活动,即以人度物,把物看作人,审美对象不是与主体对立的纯粹客观物,而是经过自我情感外化后的“客观的自我”。
“审美移情”一般包括三个过程:
一、由我及物,即主体体察客体
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般认为此词表现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成人及有过远离故土经历的人,容易想象并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苦楚,而初中的学生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他们在读此词时就有幼儿背《静夜思》的空洞与迷茫。学习本词,在让学生了解背景、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积淀,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位征人,远离故乡万里之外,面对大雁南归、长烟落日,耳闻边声四起、羌管悠悠,你又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感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是古诗词中经常表现的主题。教师应该设法让学生融入作者及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进一步设想:作品仅以“思乡”二字就能概括其思想精髓吗?显然不能。“燕然未勒”功业未成的遗憾,紧张而艰苦的边地生活的折磨,再加上思乡的情感煎熬,才会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无奈与感慨啊。这样由我及物、由浅入深的体察这首作品,学生就会发现征夫的情感原来这样丰富细腻,范仲淹的表现技巧竟如此高明。通过这般的审美体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就深刻多了。
二、由物及我,即客体激发主体的自我意识和情感活动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见落花而想到自己的身世,感花伤己,发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悲叹。由物及我,由物及现实,可训练自己情感的敏捷度,使自己变得“多愁善感”,使一切景物、事物为我所用。试想一位作家如对万物“熟视无睹”,又怎能写出好的作品?同样学生如不能由外物激发自己的情感活动,也不能真正读懂课文,更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
三、由我及物,即把自己的情感投注、移置于客体,如此往复,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许多同学读了杜甫的《春望》后,对其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印象深刻,然而又有所不解:鲜艳的花朵上露珠闪闪,美丽的小鸟在天空歌唱,这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美景吗?怎么到了杜甫的笔下变得如此的伤感呢?其实只要我们了解当时杜甫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唐肃宗至德员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郴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后因官卑职微而释放。面对这破碎山河,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非但不能减轻诗人的痛苦,反而加重了诗人的愁绪。诗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这是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花鸟变成了自己的参照物。这正如庄周梦蝶,醒来不知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可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交融,物我两忘。这样的写法名家笔下俯拾即是。
对于审美移情这种艺术心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和文论家已有所体认,如司空图的“思与境偕”、刘熙载的“我具物情,物具我情”等论述。诗文创作中也屡见不鲜,除以上例证外,又如郑板桥的名篇《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自然界中的竹石形象原本无情,也无人的品格和意志,而诗歌中的竹石形象却具有了人的品格和意志,这是诗人所赋予的,是移情作用下的主观情感。
语文课堂是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引导他们在对文艺作品的阅读或理解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重塑作品的情境,设身处地的以作者或作品人物的身份,生活于作品情境中,与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进行沟通。这样学生在移情的状态中比较容易产生共鸣,也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完成审美体验。当然语文阅读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完成审美体验和获得知识外,还要以阅读带动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前哨,是写作的知识储备站。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应让学生带着阅读的情感体验,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移情于中,这样学生笔下的一草一木,才具有了生命力;一人一事,才带有了生活的气息;一字一句,也就蕴涵了他们的情感。有了感情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才能打动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邱正明.审美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中华书局,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