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真实性评价的尝试研究

作者: 唐彩红

摘 要:本文讲述的是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真实性评价、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体现真实性评价及开展真实性评价后的疑问和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 真实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83-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目前的学生评价体系体现在《成长记录册》中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对自己这门课的兴趣及表现的评价,学生、家长、教师间的相互交流评价。这比以前的单一学业评价来说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上述三类评价真正做到体现学生的“成长”了吗?我们可以怎样尝试做到真正体现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呢?改进后的评价体系还有哪些值得我们继续深思?

一、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真实性评价

虽然目前的《成长记录册》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但发挥的还仅是记录功能,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成长。原因有两个:

1.我们很难依据学业成绩来分析学生的成长轨迹和水平

第一,一次静态的成绩仅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能体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没有横向比较的情况下任何一次考试成绩是没有绝对意义的,而且纵向之间的成绩也没有可比性。如某学生第一次考78分,第二次考80分,我们并不能简单推测他进步了。五年级的80分也不一定比三年级的90分差。最后,学业成绩仅能反映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不能反应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组织交流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而综合实践能力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成长。

2.我们很难从学生、家长和教师间的交流评价来体现学生的真实成长。因为这些交流评价多是点状的,不全面的,往往较笼统,多流于形式,且主观随意性很大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们学校数学组根据Diane Hart真实性评价的理论尝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突破,力图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个真实性任务,既考察学生学习结果,又考察学生学习过程,既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察学生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来真正促进学生的真实成长。

二、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尝试真实性评价

要对学生进行真实性评价,首先要有真实性任务,我们采取的就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把它安排在期终考试阶段,由原来的100分都是笔试,改为笔试和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年级的不同,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一二年级占40%,三年级占30%,四五年级占20%。

首先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2)让学生体会分工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3)让学生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及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4)让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其次根据目的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确定时主要考虑既要与笔试互补,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还要能反映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类:(1)收集资料。如通过学习时间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安排和5·12大地震时一些与时间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懂得要珍惜宝贵时间的同时,要关心时事,关心他人,关爱生命。(2)还原生活。如学习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后,模拟生活中购物的场景,让学生能在实际动手操作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多角度地解决实际问题。(3)实地考察测量。如通过测量某学生家客厅面积来合理选择磁砖的规格、数量等。(4)创造。如学习了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后,用所学到的平面图形创造一幅图案,来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增强创造的能力等等。

再次,为了体现学生真实成长与促进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后,教师不仅要让他们互相汇报交流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还要采取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及教师总评四种评价形式来积极促进学生间、小组间的交流、学习与进步。

最后,通过多次尝试研究,我们明显发现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后,表现得比平时课堂里更加自信、主动、积极,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对数学有感性认识,也更喜欢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之间能虚心学习,互相鼓励、包容,能聆听他人意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更团结合作。而且笔试部分的分数减少后,学生的考试压力减少许多,显得更轻松从容。同样,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加与数学之间的亲密度,感知数学是有用的,促进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又可以从多角度更真实更全面地认识学生,更接近学生,也更有利于开展以后的教学与教育工作。

三、开展真实性评价后的疑问和反思

1.综合实践活动与书面考试分值的比例是否合理?学生年龄越大,活动能力越强,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越多,越能反映其综合能力,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分值比例相反设置或不变?

2.综合实践活动只是出现在期终考试阶段,在成长记录册上记录的也只是最终的一个等第而已。如何不流于形式,真正完全做好学生的真实性成长记录和评价,可否使用成长记录袋的形式?使用成长记录袋又怎么与学生的《成长记录册》挂钩?在没有相关评价体系的情况下,是否有教师愿意花成倍的时间去做这样的一件苦差事?

参考文献:

(美)Diane.Hart著.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