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效融合

作者: 沈丽英

摘 要:课程既包含静态的计划、安排,更包含动态实施的过程。静态的计划与安排是教学的准备阶段,可称之为课前“预设”;动态实施的过程则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特征。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84-001

在新课程时代,“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充斥我们耳鼓的词汇,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预设是课堂生命的本源,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的苗,无线的风筝。生成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的生命体现,没有生成,课堂便是一潭平静的湖水。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的课堂是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

一、课堂的生命之源——预设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上好一堂课,充分的预设是必须的。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充分完成呢?

1.吃透教材,有生成的底气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每一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卡通语言。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解读学生,有生成的把握

我们认为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容忽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然而研究表明,要应付课堂上的“千变万化”,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实现对新知的个性化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考虑到“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刚刚学过的“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的,因此在预设中改变了一般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是哪几句,老师充分预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使得探究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我们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在备课过程中,预设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所以,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在求精彩课堂的今天,一定要在课堂预设环节狠下工夫。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足够的生成的底气,才能为课堂的生命成长提供原动力。

二、课堂的生命体现——生成

课堂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随时捕捉教育机会。而教育机会的捕捉与课程内容的生成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在学生主动的质疑中才能产生,内容的生成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那么,如何有效地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呢?

1.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生成

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当前数学教育的新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新课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绝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创设平等的对话机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搬掉“严师”的架子,少一些规矩,多一些“人情味”。不要在学生面前总是一本正经、表情漠然,使学生敬而远之。踏进课堂应该面带真诚的笑容,为学生的表现真情地喝彩,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一份真诚、一份亲切、一份关怀和欣赏。

其次,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的表现和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学生没有心理障碍,就会大胆而愉快的学习,表露自己的思维,展示自己的个性,课堂才有不断的新的火花产生,才有生成的保障。

2.倾听学生思维——促进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想法,教师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要仔细聆听,要洞悉学生的思维,努力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对学生思维进行合理解码,真正尊重学生思维,不误解学生。

一位教师在执教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课时,整个过程比较流畅,课快结束时,老师问“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几位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叫到一位男生回答,“我发现了求最大公因数的一种简单方法,比如求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只要把24÷2=12,因为36×2=72是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当时所有在场的同学和老师都一愣,也都没有反应过来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只听老师又追问说“能举其它的例子了吗?”这位男生继续回答道:“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18×2,所以最大公因数是12÷2。”“你的做法看上去很巧妙,但要说服大家必须要说出理由,请小组讨论一下这种做法。”在聆听学生思路时,我想这位老师在脑海中必定也飞快闪过了很多算式,在其他同学也将信将疑时她巧妙的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此时的问题已经变成了来自学生心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此时人人参与,我们看到学生思维在碰撞,心灵在交流,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培养,精彩就在那一瞬间。

总之,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生成的精彩!“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产生充满智慧的火花,才充满数学的生命气息与情趣。让我们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寻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效融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使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使“生成”更加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