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信息技术教学
作者: 徐鸣摘 要:本文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实践提出了有效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92-001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原教学模式分析
长期以来,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由方法讲解和按照教材内容实践两部分组合而成,成了一加一的模式。在方法讲解中,教师们把教学内容通过演示进行讲解。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操作实践就成了“依葫芦画瓢”,学生们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
综上所述,要改变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我和多位其它学科的教师共同实践,进行了基于“多媒体课件”作品创作的教学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手操作和意义建构来进行其它学科的学习,井利用信息技术来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
二、基于“多媒体课件”创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1.教学新方法的理论依据
基于“多媒体课件”创作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环境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学习是一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教学新方法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新方法所需的教学场地是具有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和学生各有一台电脑;同时,每台电脑中需安装网络版的教学软件,以便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创作状态,动态地管理学生,也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3.教学新方法的教学目标
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教学环境,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获取其它学科的知识,构建新的学科知识。
4.教学新方法的教学内容
在“多媒体课件”创作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将其它学科的知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文化环境表达出来,如用Word制作成电子作业、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FrontPage或Dreamweare制作网页、Flash制作动画等,这些数字化的作品被称为“多媒体课件”。在这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学软件资源以及网络资源都被作为学生学习的环境和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思维、动手实践,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
5.教学新方法下的教学过程
基于“多媒体课件”作品创作的教学模式采取以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教师对基础知识进行简单地讲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成一个个小任务,并给出样板,学生讨论,分析任务;学生上机操作,完成任务,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
第二阶段:“多媒体课件”作品创作。让学生浏览以往教师的“多媒体课件”作品,开阔思路,同学之间讨论,构思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作品;搜集资料和素材创作作品,教师随时解答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完成“多媒体课件”作品。
第三阶段:“多媒体课件”作品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展示电子作品。
6.教学时间设计
一学期以十五周为例,第一阶段安排三周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安排十周的时间进行“多媒体课件”作品创作,第三阶段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评价。
三、基于“多媒体课件”作品创作的教学实践
2006年下半年,我们首光在五年级网页制作的教学中开展基于“多媒体课件”作品创作的实践。首先进行为期三周的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接着进行为期一周的经典教师网页课件欣赏,再接下来用十周的时间进行创作。
四、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第一阶段的时间与第二阶段的时间应合理安排。第一阶段的教学时间不宜过长、讲解的内容也用不着面面俱到,允许学生存在知识上的“黑洞”,有待第二阶段学生自己探索。
2.学生所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作品内容要求与其它学科内容相结合,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度。
3.第二阶段“多媒体课件”作品创作阶段,要正确处理好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小组编排应避免随意化,应尽量使小组之间的各个方面相对均衡,以利于协作和竞争。
4.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诱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纠正错误。
五、应用新方法的意义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作品的创作、展示,促发了学生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产生一种成就感,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创作“多媒体课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设计,讨论、修改作品。同时,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也都得到很好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DB/OL].信息技术教学网,http://www.guanzhong.gd.cn
[2]马秀峰,亓小涛.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
[3][美]艾碧主编,丁兴富等译(2003):《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美]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等译(1999):《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5]PriscillaNorton&KarinN.Wiburg,吴洪健、倪男奇译(2002):《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7]中国互联网络中心,http://www.cnnic.net.cn/2003-1/4-1.Shtml
[8]区竞志(2002):“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载《2002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