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评价应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
作者: 陈松林摘要: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精神,在新的课堂评价视角中,不仅要关注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应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情绪变化、交往互动和思维发展等学习状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评价;学习状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78-001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视角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以教论教”,评价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师教态等,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认为课堂评价必须尊重学生,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生都有进行自我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提倡“以人为本”精神,所以,在新的课堂评价视角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应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即不仅要关注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情绪、交往和思维等学习状态,促进其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弱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布卢姆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双向关系。学习动机固然可以增加学生的行为方式来促进学习,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增加学习动机。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提供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和成就标准。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和鼓励,使他们能够从成功的学习开始,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其次,还要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增强自我效能感。如:当某个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同学取得学业成功时,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第三,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要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恰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学生的需要包括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和活动的需要等,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机智地考虑多种强化方法,如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3)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结果的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达到了怎样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时,会表现出思维活跃、记忆迅速、情绪开朗、求知欲强烈和学习效率高等特点。
要维持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课堂中应注意:(1)教师要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进入“我要学”的主动状态。(2)对学生的正确反应给予积极强化,如:通过微笑、点头等肢体语言或鼓励性的话语来进行积极的强化。(3)教师通过倾听和接受学生的建议、察看学生作业等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若表情呆滞,则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若眉头紧锁,则可能是疑窦丛生;若点头微笑,则可能是已理解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是否能在小组讨论时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等,了解学生学习的情绪。
三、关注学生的交往互动
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过程,它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事实上,教学交往要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主人,充分保证学生主动交往的权利和时间。特别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学生更易获得肯定的评价和成功的体验,而且学生在交往中交流心得,学习气氛友好,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学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有些学生会产生自私、厌学心理,变得不想交往也不愿交往,从而产生学习的无助感,而这种学习的无助感又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强化。要扭转这些现象惟有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交往与互动。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1)创造师生、生生相互接触的情境,以便相互捕捉能反映对方真实面貌的信息。(2)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师生间进行平等的相互评价。(3)师生经常在心理上进行角色互换。
评价学习中的交往互动,我们可以看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和谐愉悦;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是否信息畅通;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合作等等。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学生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问答、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锦上添花,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这种活跃的思维状态的产生,需要师生长期默契的配合,尤其需要启迪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
评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时,要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有条理;评价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要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剑”的场面;评价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时,要看学生的见解是否新颖,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新的创意等。
当然,上述几种学习状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渗透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的。当代教育评价主张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成为教育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由此可见,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以学生为本位,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适时强化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自评、生评、他评等动态的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