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宽容与惩罚

作者: 汝 敏

摘要:如何正确理解、把握宽容与惩罚,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宽容的方法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惩罚的方法是抓好时机、慎之又慎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对于学生,最好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惩罚,因为,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

关键词:宽容;惩罚;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05-001

说起宽容与惩罚,我们就不由地与教育联系起来。是啊!自然给予了我们空气和土壤,教育则是绿林,是为了使这片土壤蔚然成林,而在任何教育中(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都有宽容与惩罚两种手段。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不懂得宽容,也不能不懂得惩罚。因为。只知宽容的教师将失去自己的尊严;只知惩罚的教师将失去学生的尊重。

面对我的教育对象——群年纪小、阅历浅、难免犯错的孩子,我想:应采取宽容为主,惩罚要慎的方式进行教育。

我认为:宽容不仅是教师的美德,也是做人的美德。学会宽容是一位教师高超教育艺术的又一把利剑。那么,何为“宽容”呢?说得艺术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一种精神,就是豁达大度、心胸开阔、宽于待人、以直报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宰相肚里好撑船”,就是“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恕我直言,在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工作者身上,宽容确实缺少了一点、陌生了一点、遥远了一点。

奇怪吗?一点儿也不。

你可能常常会听到孩子这样说:“我们老师今天又把某某的本子撕了。”

“某某来迟到了,老师又让他站了一节课。”

“某某今天上课说话,老师把他赶出教室了。”

诸如此类的教育方式,请问:是否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看起来学生是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今后不再重犯,但实际上,有的口服心不服,有的则敷衍眼前,过后就忘,学生从根本上没有得到教育。

那些缺乏这种宽容之心的教师醒醒吧!不要再轻易对那些有所过错的学生动辄发怒、训斥谩骂;或横眉怒目、变相体罚;甚至望之兴叹、撒手不管了,因为这是愚蠢的。学生都是孩子,为什么要到学校学习?就是他们还很不成熟,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欠缺,还有自控力的不完善。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地理解、体谅学生的这种“不完善”。

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这是在美国加州一所中学的课堂上,老师正在讲一道数学题。突然,从教室的后面传来了粗犷的流行歌曲声。这声音很大,全班都能听见,以致讲课的这位数学教师不得不停下来。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笑着向学生们说:“这么美妙的歌声真把我给陶醉了,这首歌曲我也特别喜欢,就是我自己唱不好。我们今天下午抽个时间,一起请这位同学给我们唱一遍,好吗?(班里一片掌声)那么,我们继续来解这道题……”

这位美国教师的做法实在很高明。

一是遇到特殊情况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巧妙地加以解决;

二是“化险为夷”,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是维护了在课堂上随便唱歌的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从而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而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作为教师的一个可贵的素质——宽容。

原来,那位学生在头天晚上看电视,被走红一时的一个摇滚歌星的歌曲迷住了,到校上课仍不能从头晚的兴奋中走出来,上课哼歌纯属“情不自禁”。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这位美国教师一样,对学生宽容一些呢?对学生宽容,一是学生不是敌人;二是学生都是涉世未深的孩子,成人都难免犯错误,何况他们;三是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有利于学生接受,宽容是心底里对学生过错的谅解。

当然,一味地宽容未必是一件好事,该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惩罚,因为惩罚毕竟也是一种教育。但这必须在教师已给学生申诉权,并让其认清过失的性质及危害时才能进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说:“学生的大脑忙着接受训斥和处罚的信息,也就无暇静下来裁判心灵中旧我与新我的论战。”魏书生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事前、事中、事后的心灵深处旧我与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使学生体验到自我放纵的痛苦,又拓展了“新我”前进的道路,在痛苦与欢乐的交织中迈出了新的一步。

宽容的方法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惩罚的方法是抓好时机、慎之又慎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但并非平均用力,所以我希望广大的教师朋友,对于学生,最好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惩罚,因为,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