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主体参与”数学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
作者: 刘德水摘要:“探究——主体参与”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习论、数学学习理论、现代学生观等为“探究——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教学中应遵循主体性、探究性、推迟判断、应用性等教学原则,在概念法则课、定理公式课、习题课教学中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教学,同时提出运用“探究——主体参与”数学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探究;主体参与;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45-01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对人的智慧力量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对学习和教育的强调将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同时,没有主体意识的公民将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被淘汰,因此主体性教育是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主体性教育正是着眼于促进人的发展,突出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将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的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探究与主体参与应是中学数学教与学的重要方式。“探究——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探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二、“探究——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看“探究——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从数学学习理论看“探究——主体参与”教学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数学高度抽象的形式化的特点,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用成人化的逻辑将整理好的知识塞给学生,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新的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重要的教学事实和结果,因此数学作为学科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全方位建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从现代学生观看“探究——主体参与”教学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根本看法,也是教师本身的世界观在学生中的反映,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现代学生观强调要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于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主动参与和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学生学习数学只能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法才可能是有效的,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
三、“探究——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原则的确定,对于正确运用“探究——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模式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是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得,创新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创新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必须由“教”转变为“学”。面向全体学生是“主体参与”的出发点,因此,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中等生是“群众演员”,少数学困生只能当“观众”的状况。
(二)探究性原则:“探究——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创新的情感,学会创新的策略和方法。
(三)推迟判断原则:推迟判断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意见、看法和观点不立即作出判断,鼓励学生产生的想法、观念越多越好,以数量求质量。
(四)应用性原则:数学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现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正如蔡上鹤先生所说,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信息感、数据感以及量化的知识和技能,能把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