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试误”教学

作者: 胡黎明

摘要:“试误教学”就是教师要主动把自己的教学情感融入到学生的“心理场”中,要站在学生角度与学生同欢、同乐、同奇、同疑,在这种和谐的氛围里,充分展示学生错误的思维过程,把错误作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或者老师故意设置错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尝试错误;利用错误;设置错误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55-01

“试误”即尝试错误,就是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个术语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最早提出的)。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犯错误,也不断纠正错误,这样反反复复经过多次最终获得成功。如今的高科技时代,无一不是经过尝试而创新的。在尝试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有的还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这个尝试就是“试误”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尝试错误”运用,就是所采用避免错误不再发生和正确处理在教学中难免出现错误的一种方式、方法或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错误,教师应由误引正、区分正误或引以为戒,从而使学生能自我纠正属于知识结构性的错误和非知识结构性的错误,并从中获得再运用、再创造的能力。

一、利用学生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和错误是正常现象,通常老师看到的只是错误的消极面,而没有看到错误的可利用的另一面。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都是学生自己制造出来的,有些错误可能还有它某些合理的一面;有些错误也可能隐藏着一种奇思妙想。教师或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维将“合理成分”激活,让智慧的火花喷薄而出,那么“错误”也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千万不能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要认真分析错误所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彻底“根治错误”。

二、设置错误

“设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设计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设错———纠错”过程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得出错误

针对学生由于对某些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而表现在判断、推理论证及解题上的失误现象,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颇具迷惑性的题目,在易错的节骨眼上布设“陷阱”,先“诱发”学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维冲突,再诱导学生在自查自理中挣扎出来,以此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故意出错,以学生身份设身处地的展示真实思维过程

老师上课毕竟是有准备工作,因此上课出错还是极少的,但是老师上课展示给学生的若都是成功的或修正后的思维结果,则学生就很难有主动思维,这样大脑中的思维痕迹就很浅,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只感到“似曾相识”,但不知“识在何处”,会陷入记忆的旋涡中不能自拔。因此老师如能合理地故意出错、诱错,则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很强的刺激,令学生经久难忘。

3.设计错误剖析课,在剖析中尝试错误

对于学生的错误,适时集结暴露剖析,有利于加大以错攻错的力度。教学时可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分类整理,以错误为素材,集中时间剖析评讲,上好错误剖析课。教师首先有目的的给出错误的例子,让学生指出错误,然后师生共同纠正;其次师生共解某个问题,教师故意出错,看看学生能否发现;再次是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错误练习;最后小结发生差错的原因,为防止出错,教师应针对各类错误制定对策,解决根本问题。

4.创设愉悦情境,寓错于乐

寓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中尝试错误,教学中,要多途径创设愉悦情境,提高尝试错误的愉悦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如可以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有目的编选一定数量的错例,学生以代表队的形式参赛,开展“猜猜看”、“是真是假”等活动.对一些实际操作、演示、实验题,教师可以边操作边进行“快速抢答”、“找错误”、“改错误”等活动,也可根据青少年好胜心强,喜欢怀疑争辩,敢于发表意见的特点,组织并指导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解答、证明等进行鉴别,开展讨论,对隐蔽的错误进行辩析。也可以抓住典型的错题伪解(证)或数学诡辩题,在黑板报、墙报上开辟问题征解园地,让学生辨别正误,引起注意,吸取教训,取得经验。这样学生在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里掌握了知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根于错,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试误”,能使学生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本质,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