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之教师如何有效的教
作者: 胡智凤摘要:在新课程的引领下,课堂教学已不是单纯的教与学,如何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才是重点,为此笔者从教学的针对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作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目标创设;设计练习
中图分类号:G61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115-01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在强调师生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重视兴趣激发,引导自主学习,重视主题构建等策略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学的有效程度,也即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何谓有效教学,它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目标,促使教而有向,强化教学的针对性
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制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论、整体把握,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时,形成学科 “目标群”。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解决有关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等。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10根小棒进行平均分,在充分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的第二种情况……有余数的平均分,进而帮助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再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区分有余数的除法的两种表述,并熟练掌握,从而解决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须具有一定的学习欲望。创设情境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并牢记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我设计了“龟兔赛跑”的多媒体情境进行导入,让乌龟和兔子在钟面上进行赛跑,当兔子跑完一圈时,乌龟刚跑了一格,待比赛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从比赛中,你了解到了什么?由于动画型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此,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另外,在感受一分钟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看一分钟动画,听一分钟音乐等情境,让学生在多感官感受,多形式接触下,知道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
三、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第四册《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步,出示一组最基本的习题:33÷6=
45÷8=
74÷9=
要求学生齐练,然后讲评,教师示范书写规范格式,接着要求同桌学生互看,反馈错误情况,统计错误人数;
第二步,出示一个被除数18,教师依次说出不同的除数(4,5,6),让全班学生依次口算并用手势表示得数,左手表示商是几,右手表示余数是几,然后要求全班互看,找出并统计错误人数,教师及时板书出除数、商、余数,3题口算后观察板书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再出示一组数21,15,14,33作为被除数,听要求选被除数并写在作业纸上:
(1)除以5,余数是1的数;
(2)除以5,没有余数的数;
(3)除以5,余数是6的数。
通过这一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拓展练习。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填写特殊的题目:
(1)□÷□=□……5 除数最小应填几。
(2)开放题□÷□=4……1 ,填出被除数和除数。
此题填写方法不固定,凭学生的经验感觉填写,当然能够自己发现并说出规律那就太棒了。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往教师拼命留学生补习的做法已经不再切合当今的教学形势了,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充分把握有限的40分钟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知识学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