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扎实有效的词语教学
作者: 殷 岚摘要:本文提出以下三条策略以达到词语教学的有效性:一、让字词成为感知课文的“金钥匙”;二、让字词成为深度阅读的“奠基石”;三、让字词成为触发情感的“导火索”。
关键词:情景图;学生已知;偏旁与原型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117-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每个学段制定了词语教学的目标,将识字教学提上了一定的高度。认识文字,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言语过渡到书面言语的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儿童自主学习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文本世界的开始,对于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建构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但是纵观现在的识字学词教学,其现状如何?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类:
现状一:在新授一篇课文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今天回家后预习第几课,先读课文再圈生字划新词,并且为生字组词,明天检查。第二天检查,如果被点名朗读的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那么识字学词的环节就可“自然流产”。
弊端:只一句话,就把“识字学词读通课文”完全放到课前预习去完成,这合适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课程标准》对于识字的要求。总目标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累积认识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要求“累积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单纯从识字方面看,第二第三两个学段要求认识和书写的生字就分别达到1200个和1500个,还不包括对第一学段的1800个已经学习过的生字的巩固和复习,以及大量出现要求掌握的新词。即使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识字学词能力,我们把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全部交给学生课前预习去完成,多少有点令人担忧吧。假如每一门学科都如我们的语文一样要求学生课前作如此繁重的预习,我们的孩子承受得了吗?
现状二:部分老师为了凸显生字新词的重要,在第一课时隆重出示,带领学生横着读、竖着读、乱着读,还要请学生说说哪个词懂了哪个不懂,忙忙碌碌大半节课下来都没有触及课文内容;或者在第二课时,学生一遇到读不懂的句子,教师便把其中难懂的词语拎出来朗读、造句,饶了一个大圈后再回到课文的赏析。
弊端:如此看来,词语教学确实受到了重视,但是机械的教学是简单地用一种抽象的语言去解释另一种更抽象的语言,这样很难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识字学词的重要性,而是简单地把识字学词理解成“为深入阅读去障”。
“生字新词”是阅读的障碍不假,但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字新词”就不但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障碍”,而恰恰相反,“文本中的生字新词”构成了我们“阅读课堂最大的教学资源”。识字学词,不但不是浪费我们阅读课堂的宝贵时间,而恰恰是我们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语文素养发展最为有效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零距离亲近母语文字的最佳形式,是阅读课堂最能上出语文味的出彩点。
一、让字词成为感知课文的“金钥匙”
1、充分利用情景图
教师以简单易记的课文插图为线索,避免了就词解词的场景,带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情境中不露痕迹地触摸生字新词。这样的呈现方式不是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它们,既掌握生字词,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识字学词与感知文本融为一体,成为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2、积极调动学生的已知
张祖庆老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诡计多端”一词时,并没有满足学生对词语表面意思的理解,而是请学生联系刚刚上的“感悟三十六计”综合实践课,用“三十六计”分析一下白骨精施了哪些诡计。最后综合学生的分析“变村姑——美人计 借尸还魂;化身逃——金蝉脱壳 以假乱真”等,确定“诡计多端”的意义:计中有计,环环相扣,计计相连,阴险之至。他以“诡计多端”为支点,带领学生深入多重文本,在多重语境之间实现了互文、互训和互见,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和深度思维,我们不禁为这一提升拍案叫绝。
二、让字词成为深度阅读的“奠基石”
汉字有形有音还有一定的意义,是音形义的综合体,并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何把握这一特性,带领学生展开深度的阅读呢?
1.巧抓偏旁
张祖庆老师在教《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来“创造”是什么意思?张老师先板书“创”请学生观察“创”字什么旁,并想一想这个字为什么要用“立刀旁”?再写出“造”,同样请学生思考“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最后,教师总结道: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学生满含激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先引导学生由偏旁思意义之后,再直接指向课文内容,这一过程很好地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方向,有效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妙用原型
张康桥老师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盗”一字时,出示现代汉字、古文字及木刻效果的象形图,并引进左民安著《细说汉字》——“盗,极欲”,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组词,鼓励学生探究物象图、古文字、现代汉字和词语四个要素其相互关系,然后巧妙地运用语词的悖论引发冲突,进入课文的学习,在结束课文之前又回归“盗”字,引导学生体验伟大的“盗火精神”。以上案例都利用物象画或者是古文字进行原型启发来进行词语教学,以此来感受汉字历史文化和优美形体。利用文字的原型、意象展开教学,“意”存在于“象”中,“象”又被记载到了文字当中,明“象”则尽“意”。原型启发融意于象,融象于言,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理解运用的基础上体味汉字“融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