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改进

作者: 赵秀辉

摘要: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适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本文从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方面,剖析了现在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应该进行学习方法的转变,提出了合理的学习方法,并提供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的目的:素质教育;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036-01

引言: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抽象的基础学科,现在大部分的高中学生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只习惯于题海战术。这是很值得教师关注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部2000年1月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列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范畴。可见“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数学就是一门抽象的基础学科,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们很容易喜欢数学,学生在很开放、很放松的情况下学习,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研究性学习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符合学生实际能力、适合高中生思维习惯,下面我从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方面,分析了现在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应该进行学习方法的转变。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使学生养成开放的学习方法

(1)由于个人兴趣、经验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这样能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同时也给学生们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2)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获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积累和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通过自己亲身掌握的学习方法,在老师指导下。培养自己创新精神。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展开探究性学习。

(3)高中生在现实学习中,应主动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培养自己独立自学的习惯,试着设想一下自己所学习问题的解题过程,并且联想一下他人是如何解决同类问题的。如果说学生们不注重进行上述的过程的培养,而只是为了单纯的结果,那么这样学习效果会很不好。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多体会、多练习、多多的掌握,不断从成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2、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的局限,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种种原因,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将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提高。

二、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历史

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再适应旧的学习观念了,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学生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是很难想象学生还要有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研究性学习也是近年来教育部提倡并大力推广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广大的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共同努力,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与家长、社会相结合,共同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能更好地发展,才能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加的进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