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专业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闫向东摘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新世纪时代教育的特征,我们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行为模式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电工专业;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095-01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根本途径。下面就如何在电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过程不但要教,重要的是让学生做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呢?事实证明,教会学生学习应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做”的能力的培养基础。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怎样将创新能力要求的培养融于专业课的教学中,我在教授电工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三会”的教学方法对此进行了探索。“三会”是指会独立阅读专业书籍,会独立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会“迁移”知识。
一是教会学生阅读书本。电工理论的概念、原理、公式和结论文字虽然精炼,但在书本中的表达却需要长篇的叙述。为此,我在教学中把头序纷繁的教材内容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纲要”,以便学生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时列出“纲要”,不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通过“纲要”的归纳,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我认为创新就是不同信息的重新组合。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搜索、整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做”的要素。
二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想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指出思考方向;然后,指导阅读教材,进行实验,最后展开小组讨论。通过以上种种活动,学生逐步学会了发现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因好奇而发问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好奇心强的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会更大,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创造发明的机遇。
三是教会学生“迁移”知识。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许多问题在课本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因此,学会“迁移”知识的本领,对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授一些分析和维修电器的方法,通过对十几种典型电路的熟悉,领会其电路本质,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二、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高智商不一定会带来成功,而人的情商,也就是非智力因素却影响人的一生,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并非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所致。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培植非智力因素,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惯,才能使学生的潜在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一是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也是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很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做出那么大的成就,原因也是他们对科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兴趣不仅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之本,没有浓厚的兴趣是不能达到着迷的程度。职业中专的专业课都是实用性较强的科目,当学生一开始接触这些知识时,会很自然的产生兴趣,教师就应该引导这种兴趣,并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教法让学生保持、发展这种兴趣。
二是自信心。自信心是创新能力的心理依据。纵观古今,凡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入,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在职业中专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由于其在中学的学习成绩差,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也就少,渐渐地就产生了自卑感,把学习当作负担,学习成绩差而又不努力提高,对功课漫不经心,不求上进,甘居人后。尤其是有的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思想,整天无所事事,这样更容易招致老师的训斥、处分,更容易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与老师产生了对立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持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我在教授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专业科目时,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检查复习这一环节,发现学生缺少什么基础知识,先给补上,使知识的链条不脱节,这样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就有自信,才有效果,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三、民主是创造力发挥的条件
对学生来说,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创造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因为只有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加自信心的动力。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创造思维发展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力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等。职专学生虽然自控能力较差,但他们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这些都是创新能力的元素之一。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在共同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一种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平等相处,做到使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体”,更是“积极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要允许学生提出一些有违背于课本或教师观念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耐心地给他们解释答复,不能因教学进度,课堂纪律或碍于情面而一概冷淡压制他们的提问与行为。
二是信任。职业中专学生进校时成绩较差,这只能表明他们自身潜力没有被很好的发挥出来。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教授《交流电是如何产生的》内容时,对于学生一些异乎寻常的观念和设计方法,以赏识的态度看待,尊重学生思路,珍惜他们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对学生提出的某些“怪”想法延迟评价,让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要求自己做到不压抑、不嘲讽,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保持学生创造性的幼苗。对于学生设计失误和实验中的过失,给予谅解并赞赏其勇敢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新世纪时代教育的特征,我们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行为模式,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