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门学校学生自我认同感现状及干预探究
作者: 宋雪梅[摘 要] 本研究针对专门学校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基于叙事治疗理论设计出“我的名字”系列心理课程。研究发现专门学校学生在自我形象、群体形象和自我价值认同方面均低于平均水平。通过课程干预,学生在名字探索中重构自我认同,显著增强了自我接纳能力。本研究为专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全面成长。
[关键词] 自我认同感;叙事治疗;专门学校学生
专门学校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探索“我是谁?”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时,步入了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困惑与矛盾。因此,建立清晰的自我认同感是他们避免角色混乱、实现健康成长的关键。针对专门学校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我认同感,完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机制,并推动个体社会化进程,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成长。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为专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方案,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实践贡献力量。
一、理论框架与概念界定
(一)专门学校学生特征
专门学校原名工读学校,最初旨在教育和挽救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中学生,采用半工半读的管理方式。随着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工读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主要转向致力于对问题学生进行控辍保学,逐渐成为义务教育的补充。到了2006年,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读学校”更名为“专门学校”,其办学性质也逐渐调整为整体性、系统化的矫治教育,同时完善了教育的预防和矫治功能。
在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被称为专门学生,通常年龄在12~16岁之间,主要是初中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心理和行为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无法适应原校环境。因此,在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一致同意后转学到专门学校。由于这些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快速发展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加之被贴上了“问题孩子”的标签,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自我认同感理论
自我认同感的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认同”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在与他人或群体互动过程中情感和心理上趋于一致的过程,体现了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明确提出“自我认同”。他认为,自我认同感的形成是个体对过去经验和未来期望进行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人的一生。青春期的发展任务之一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和防止社会角色混乱。自我认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会受他人评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我认同涉及对“我是谁”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特别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尤其是同龄人的看法。经过自我分化、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的整合统一后,个体最终形成自我认同感。高度的自我认同感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而自我认同感缺失的个体容易出现自卑、自我怀疑和否定自己,感到困惑和挫败,甚至可能误入歧途。
(三)名字与自我认同的关联
在我国文化环境中,名字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人们常说“人如其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名字与个体的心理特征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名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符号,还是与个体紧密相关的自我标识。名字的特征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社会行为、人际知觉和态度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自己名字的满意度与自尊水平、生活满意度和情绪调节能力均呈正相关。那些对自己名字满意的人往往更加认可自己,自我批评较少,人格整合较好,对自我评价也更加积极。
(四)叙事治疗原理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叙事治疗作为一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方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与传统心理治疗从问题出发的视角不同,叙事治疗更注重挖掘个体的资源和优势。它运用隐喻、外化和见证等技术手段,采取平和冷静的方式重新描述事件和经历。在进行叙事时,个体被鼓励将问题与自身分离开来,澄清问题与人的关系,并对外化后的问题赋予积极的意义。对于专门学校的学生而言,采用叙事治疗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符合他们的现实需求,也满足了他们心理成长的需要。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内省动力并为其发展赋能。
二、专门学校学生自我认同感现状分析
(一)自我认同感水平
为全面了解专门学校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现状,笔者采用整体抽样方式,向某专门学校三个班级的学生发放了青少年自我认同感测量问卷。该问卷包含31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方式,1分代表非常不符合,5分代表非常符合,总分范围为31-155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试者的自我认同感越高。本次调查共发放了63份问卷,剔除2份无效问卷后,实际回收有效问卷61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83%。其中,有34名学生的分数低于100分,占比55.74%;而得分超过120分的学生仅有4名,占比6.56%。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总体平均分为98.74分,低于100分的平均分基准。
(二)认同感维度分析
该问卷从自我形象认同、群体角色认同和自我价值认同三个维度评估个体的自我认同感。自我形象认同侧重于个体对外貌、兴趣和优缺点等外在形象的认同;群体角色认同关注个体在集体中角色的认同;自我价值认同则涉及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以及对生活的信心。根据调查结果,各维度的5点计分问卷均以3分为中点分,调查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均值为2.48分,低于平均分。具体来看,自我形象认同、群体角色认同和自我价值认同的项目均值分别为2.32分、2.51分和2.61分,均低于理论中值。其中,自我形象认同的均值最低,显示专门学生尤为重视自我形象,同时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和角色,并渴望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和价值肯定。
三、专门学校学生自我认同感干预策略与实施
针对当前学生自我认同感的调查结果,笔者从自我形象认同、群体角色认同和自我价值认同这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了“我的名字”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在新学期开设,共包含五课时的内容。课程以名字为切入点,以叙事治疗理论为指导,结合多种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名字的深入探索,不断构建新的自我认知,促进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自我形象的认同。同时,学生通过与同学和家长的互动,增强群体认同和自我价值认同,进一步整合自我认知,最终实现对自我的接纳与认同。
(一)初探名字,了解认同现状
1.课程内容
在老师点名或提及名字中的某个特点时,拥有新名字的同学起立示意。观看央视公益广告《名字篇》视频,讨论“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你的名字中蕴含着父母怎样的祝福?”以及“你对自己的名字是否喜欢?”等问题。
2.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互换名字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初步了解学生对自己名字的认可程度以及对同学名字的认知程度。通过名字的祝福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名字中蕴含的家族故事、出生故事和父母期望等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自我和家庭关系的情感联结。
3.课程效果
调查发现,每班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名字难写、不好听、谐音不好、读起来不顺口。这表明学生对自己名字的接纳程度不高。
(二)故事叙说,投射自我形象认同
1.课程内容
学生需用自己的名字创造出一个简短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名字信息。以“大家好,我叫×××,大家可以这样记住我……”的自我介绍形式向班级同学介绍自己名字的故事。
2.设计意图
创造名字故事这一环节,灵感来源于叙事治疗的故事叙说环节。通过创造名字故事,反映学生对自己名字的思考和认可程度,进而投射出学生对自己名字的认同感及对自我的认同感。采用新的介绍方式讲述名字,旨在重塑首因效应,增进人际互动。
3.课程效果
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认为这种自我介绍方式拓宽了他们的想法和思路。83%的学生表示发现了名字的有趣之处,更加了解名字背后的意义。故事的创造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自我形象,增进了他们的自我形象认同。93%的学生认为将自己的名字编织成故事介绍给大家非常有趣,76%的学生认为这为他们与他人聊天提供了更多的话题,79%的学生表示这可以加深对他人名字的认知。通过讲述名字故事,增进了个体的群体互动,为学生的群体角色认同奠定了基础。
(三)名字赋能,重构自我
1.课程内容
学生需在学案纸的田字格中郑重地书写自己的名字。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进行冥想,想象并体会自己名字的积极词义或图画,并将其写在或画在田字格右侧。随后,邀请小组成员对彼此名字进行积极联想,并将这些联想写在或画在同一侧。最后,结合这些积极内容重新创作自己的名字故事。
2.设计意图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构建新的自我认知,使用更加正面的内容来定义自我标识,以积极的印象具象化的方式对名字进行赋能,进而对自我赋能,对他人赋能。引导学生从积极视角感知名字的陪伴和力量,减少自我排斥,提升自我接纳和认同。
3.课程效果
在书写名字的环节中,田字格的尺寸占据整张纸的左半边,学生从未在如此醒目的田字格内书写过姓名。在书写阶段,部分学生表现得干净利落,自信地书写自己的名字;而部分学生却显得犹豫不决,担心自己在田字格中书写的名字是否匀称、美观,原本简单的写名字环节被放大呈现。教师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并给予鼓励。在这样一个充满尊重与信任的氛围下,学生感受到外界对自己的认可,从外界获得了价值感,从而提高了自我力量。
(四)见证倾听,提高群体角色认同
1.课程内容
班级中同学轮流围绕“他(她)的名字故事让我联想到了什么?”“故事中最吸引我的是哪里?”“我对他(她)有哪些新的发现?”等问题,说说对他人名字故事和本人故事的新发现。
2.设计意图
旨在启发学生以积极视角看待自我和同学,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分享自己的名字故事,让他们借此机会通过他人视角提高个体自我认同感。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善意地给他人提供反馈的能力,凝聚班级心理力量。
3.课程效果
叙事治疗理论认为,塑造和建构主观经验的故事是由多人参与、多次对话的结果。在与他人的多次对话中,个体会在自己的故事中融入他人的思考内容和态度,从而丰富个体的多元视角,增进个体的希望感和归属感,培养个体的积极心态。同时,了解他人的故事还可以为个体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而他人见证的过程也是丰富自我认知的过程,能够提高自己在群体角色中的认同。
(五)延伸效能,丰富自我价值认同
1.课程内容
学生课后把自己的名字故事和名字对话讲给父母听。
2.设计意图
孩子的名字寄托了长辈的祝福和希望。学生把自己对父母的期待和祝福的理解反馈给他们,不仅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还能营造更加温馨的家庭环境氛围。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自己再创造的名字故事和对于名字的积极联想讲述给父母听,有助于父母感知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而父母的正面反馈则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3.课程效果
通过与父母和家庭环境的良性互动,学生的社会自我得以充盈,自我价值感层面的自我认同感得以增强。
参考文献
[1]滕洪昌,刘艳丽.专门学校学生正念、自尊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4):132-140.
[2]邓建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评《中学生心理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144.
[3]王哲.初中生积极自我认同的心理课程设计——以“探索自我、把握未来”主题课为例[J].辽宁教育,2023(12):63-6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建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