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思政教育新质课堂探索与实践

作者: 曾广政

[摘 要] 本研究探讨了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思政教育新质课堂的构建与实践,旨在适应新时代要求,全面融入课程教学。研究发现,新质课堂需融合思政教育与全科教育,关注儿童视角、融入多元素养,推进数字赋能思政教育,加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这一探索有助于提高小学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思政教育;新质课堂;数字赋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规范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专门法律。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小学思政教育全面融入课程势在必行,学校迫切需要在新的时代要求下重新审视、思考与探索小学思政教育新质课堂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一、小学思政教育新质课堂的内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并在2024年1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实现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拓展学习内容和渠道。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小学思政教育新质课堂应紧密围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这一目标,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教育提供创新型人才、智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新质课堂是教育领域贯彻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尝试,旨在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

小学思政教育新质课堂的内涵不应仅限于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还要关注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和人文素养等多元内容,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多方面的人才支撑。

在新时代,小学思政教育新质课堂在丰富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应优化课程内容,积极探索小学思政教育实践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创新思政教育的新路径。要坚持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坚持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生活“大课堂”相融通,构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全方位、注重实效的思政教育新样态。

二、小学思政教育新质课堂的核心任务

小学思政教育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突出“培根铸魂”的主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致力于全面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任务不仅是育人的主要任务,更是核心任务。

三、小学思政教育新质课堂的实施路径

本文所称的小学思政教育的新质课堂,是指基于新质生产力理念,在小学思政教育中创新理念、内容、方式和途径,通过融合思政教育与全科教育,关注儿童视角、融入多元素养,推进数字赋能思政教育及加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提高育人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课堂。

(一)融合思政教育与全科教育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育人的主阵地,承担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任务。然而,当前学校教育中,由于对教学成效的过度追求,以“绩效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强式教育”盛行。然而,教育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和互动性决定了教育本身往往是缓慢的、难以量化的。在“强式教育”的主导下,知识传授的任务常常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而价值引领被边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启蒙阶段,是培养理想信念和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仅依靠道法课无法满足学生道德法治素养培育的需求。各学科课程除了知识传授,本就担负着价值引领的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常被割裂,这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重任务的认识不足,学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

要实现思政教育与全科教育的融合,首先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政教育队伍的一员,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需积极思考如何根据学情因地制宜地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探索教与学转变的有效方式,打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思路与新格局,着力构建小学思政教育的新质课堂。

为实现思政教育与全科教育的融合,笔者所在学校突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索“思政+”的实践路径,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思政+体育”“思政+美术”“思政+英语活动月”“思政+语文活动月”“思政+古诗新唱”等“思政+”系列课程。

以“思政+体育”为例,笔者所在学校从体育课内容特点引导教育、认真抓好课堂常规的思想教育、注重榜样教育以体育人强身心、智慧体育与传统模式相融并进四个角度构建融入思政教育的体育课堂,以体育德、以德促体。体育学科作为回归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活动,突出健体与育人的双重本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使其发展跳跃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等,寓教于乐,渗透挫折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素养、同伴榜样等均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以体育人。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智慧体育特色,运用电子手环等数据监测设备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智能化的体育新课堂。通过以上举措,学校传递给学生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态度与精神,这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关注儿童视角,融入多元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小学思政教育要接地气、懂童心,从儿童视角出发,让思政教育更生活化、情境化,丰富教育内容,加强思政与学科教育的融合,选择小学生熟悉的场景与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传递思政教育的内涵与意义,才能让小学生有更深的体悟和收获。

关注儿童视角,创编情境化读本。 笔者所在学校思政教师团队凝心聚力,选取党史上的关键事件、关键场景与重要人物,以儿童视角创编《思政老师带你学党史》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积极开发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新方式。读本以时间为轴,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宏大背景与历史进程,分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大部分,全面回顾从第一次党代会到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历史,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在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线的同时,读本还结合深圳建设发展历史,撷取百年征程中深圳的重要瞬间,配以44幅原创画作,复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重要时刻。这部为青少年儿童创编的党史读物,在每个党史故事背后,均设计了“学”“思”“行”三个维度的学习活动,进而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循序渐进、扎根落地。

从儿童视角出发,让校园每一面墙都会说话。笔者所在学校在校园内设计了多面党史墙,以画卷形式让学生耳濡目染,从看到、了解到熟悉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壮丽进程与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将党的历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学生心田蓬勃生长。

立足儿童视角,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如笔者所在学校师生共同参与《思政老师带你学党史》课后的“学思行”行动,开展师生学党史“六个一”活动,即一场百年党史师生经典诵读活动、一次党史小讲解员比赛活动、一次“学党史 感党恩”征文活动、一场党史知识竞赛、一场唱响赞歌演唱会、一次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绘画比赛等。

(三)推进数字赋能思政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让思政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延伸至社区、生活和云端,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多维度打造活动平台,拓宽育人路径,开辟宣传教育的新阵地。

数字赋能不仅体现在思政教师的云课堂,如《思政老师带你学党史》系列微课、思政“云课程”展示课等;还包括学校广播站与校园电视台通过少先队队员讲党史生成有声读物;更有学生组建的红领巾主播团,通过参与红色主题教育暨乡村振兴研学活动,将实践体验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通过在线展播的方式,让更多学生线上参与“行走的思政课”。

思政教育系列活动现场或采用直播形式,或借助校园宣传橱窗、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宣传报道,营造沉浸式学习党史、厚植家国情怀的育人氛围。

(四)加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志向,笔者所在学校始终坚持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学校坚持“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拓校外阵地,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搭建更多优质平台,创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式。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环保教育、科普创新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校将深圳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云际观光层作为校外少先队实践基地,红领巾小讲解员每周末向游客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与深圳故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华强北博物馆,了解深圳发展历程,听取创业者的故事,参与“华强芯”益智比拼挑战赛。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增强对家乡深圳与祖国的无限热爱。

“行走的思政课”延展了思政教育的阵地,丰富了思政课的外延,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城市的各个角落,使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资源的“大课堂”紧密相连,思政教育在实践中发挥出积极的育人作用。

四、结语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塑造人格的场所,还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阵地。在小学阶段,探索思政教育新质课堂的目的是更切实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引导学生加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通过将思政教育与各学科有机融合,以儿童化的方式生动展示,并通过生活化、多角度的渗透与实践,我们可以更全面、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

[1]孙绵涛,吴亭燕.新质教育力的提出与实践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31):1-4.

[2]顾晓念,史成明.新质教育背景下教育家型校长的共性特质与前沿样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6):126-130.

[3]吴飞燕,吴军其,文思娇,等.数智技术赋能新质教育:逻辑意蕴、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24,30(5):54-62.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