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聋生自卑感克服与自信心树立的策略研究
作者: 旷小莉[摘 要] 本文从哲学视角,分析了人类产生自卑感的必然性,并探讨了环境和个人因素对聋生自卑感形成的影响。为了帮助聋生克服自卑感,文章提出了营造积极课堂氛围、引导利他行为等干预策略,并提出了大声回答问题、正视他人等具体干预方法。文章最后强调,帮助聋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付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 聋生;自卑感;自信心;特殊教育
聋生由于生理缺陷,在社会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他们不仅要克服听力障碍带来的沟通困难,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偏见和歧视。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容易导致聋生产生自卑感,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自卑感会阻碍聋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限制其潜能的发挥,甚至导致他们悲观失望,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帮助聋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将探讨聋生自卑感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帮助聋生走出自卑阴影,树立自信,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一、自卑感的形成: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矛盾统一
(一)从哲学角度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感是无条件的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源于自卑感,以及克服和超越自卑感的渴望。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改善自身处境,而这种渴望是无止境的。人类的欲求永无止境,因此我们无法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摆脱自然法则的制约。这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是人类产生自卑感的根源。
(二)具体到个人,自卑感的形成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人自我形象的不足,往往与外部环境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连。对于聋生而言,健全人的异样目光或嘲笑,将直接导致他们对物质的自我形象不足(对容貌、身体健康、衣着、经济等的消极评价)的感知,进而引发精神的自我形象不足(对智力、能力、性格等的消极评价)和社会的自我形象不足(指对自己的品质、地位、身份、权利、义务等属于自身与社会关系范畴的消极评价)的感知,从而产生自卑感。老师、父母、同学的否定性态度和评价,也极易加剧聋生的自卑感。这种情感可能会给聋生提供掩饰自己不愿奋斗的借口(将失败或停滞不前归咎于自身缺陷),但也可能激发其寻求缺陷补偿的愿望。在鼓励、扶持和宽容的环境中,聋生也能树立自信,取得成功。
从个体角度看,自卑感的形成,不仅受环境因素影响,还与个体自身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及生活经历等密切相关,尤其是童年经历。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但仍顽固地存在于潜意识中,对人产生持久影响。聋生在关键的童年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感受到学习困难和健全人的异样眼神,这些不幸经历更容易导致其自卑感的产生。
二、聋生自卑感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胆怯萎缩型
此类聋生常表现为孤独、惭愧、羞怯及畏缩。他们如同“笼中之鸟”,不敢参与任何竞争,深陷于绝望的精神深渊中。在课堂上,则具体表现为惧怕面对众人,不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亦不敢公开发言。
(二)冲动暴躁型
当聋生的自卑感强烈至极,怯懦的方式已无法减轻其苦楚时,便会转向好争好斗。他们暴躁、易怒,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与同学争执,甚至打架。
(三)随波逐流型
此类聋生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上不求上进,常与成绩中下水平者比较,满足于考试及格,始终处于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上述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均属于自卑的消极表现,也称消极的自我防卫。这种心理状态会耗费聋生大量精力以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因而难以用于“创造性的适应”,以致个体难以有所作为。
三、帮助聋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的策略
(一)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自卑感导致聋生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对不明白的问题亦不敢提问。聋生内心渴望一种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样的环境能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是他们克服自卑感的重要心理基础,对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微笑是缩短心理距离、搭建沟通的桥梁的基础。教师应保持微笑,教师的微笑能够和谐课堂气氛,使聋生感到轻松和安全。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聋生的错误,教师不应一味指责,而应采取激励措施。欣赏和赞美是激励聋生的有效方法,真诚而恰当的赞美易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帮助聋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还应具备宽容的品格。当聋生指出教师的失误时,教师不应生气,而应坦然承认错误,这能体现课堂的民主与自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引导,鼓励聋生各抒己见。无论答案如何,都应予以尊重,以营造安全的课堂气氛。这有助于鼓励聋生表达想法和沟通交流。通过互动,聋生可以逐步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二)引导聋生控制言谈举止
行动引导情绪,这是聋校教师应牢记的心理学原则。要建立信心,首先要端正行为。将引导聋生控制言谈举止与德育工作相结合,鼓励他们做好事,是一种积极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有自卑感的聋生往往意识不到应积极主动帮助他人,对此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引导聋生先帮助个人,然后再为集体做好事。由于受帮助的人的反应更为强烈,这有助于聋生意识到自身的作用,从而引发情绪变化,逐步树立信心。
(三)让聋生学会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
自卑的聋生往往把别人评价得过高,而合理评价他人,有助于其克服对他人的恐惧,逐步树立自信心。聋生在正确评价健全人和自身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残障人士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故事,让聋生明白,在某些方面聋生可以比健全人更出色。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将聋生与熟悉的健全人进行具体比较,展示聋人并不比健全人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健全人,让他们认识到聋人与正常人同样重要。总之,教师应经常讲述残障人士的奋斗故事,激励聋生自信自强。同时,通过合理比较,帮助聋生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从而保持心理平衡,不再过分低估自己,也不再将健全人视为比自己更出色、更重要的他者。
(四)通过具体任务实现自我肯定
引导聋生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体验成功,是帮助聋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的有效策略。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运用亲切的话语鼓励聋生参与任务,并在任务完成后给予激励性评价。例如,当一名聋生将杂乱的作业本收拾整齐后,教师可以伴以惊讶的表情称赞:“你摆放得真整齐!”此策略的关键在于,教师需精准把握任务难度,并保持肯定性的态度,实施积极评价。
(五)指导聋生的穿着,使之整洁得体
聋生普遍注重仪表,即使平时看似不注重打扮的学生,教师在家访中也能发现其对穿着的重视。部分聋生因衣着条件或家庭经济状况而自卑,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注重仪容整洁,如梳理头发、保持衣物整洁等。大方得体的穿着,不需要高额费用,却能帮助聋生树立自信。得体的穿着不仅影响自身情绪和内在感受,还影响着他人对聋生的态度和评价。负面评价可能诱发聋生的自卑感,而积极评价则有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
四、聋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的具体策略
(一)鼓励大声回答问题
聋生在回答问题时若声音细微,往往说明其内心的胆怯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这是自卑感的一种明显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他们大声作答。大声作答不仅能够提升聋生的自信心,还能在课堂上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二)练习正视别人
逃避别人眼光通常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暗示着个体感到不如他人或害怕被看穿。为了帮助聋生克服这一障碍,教师应帮助其加强正视他人的练习。在初始阶段,可以从简单的师生对视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如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互动中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聋生可以逐步培养出自信的眼神,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自然和从容,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讲台前表演锻炼
语文课本中的对话练习和分角色朗读为聋生提供了表演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鼓励聋生上台表演。通过在讲台前展示自己,聋生不仅能够锻炼胆量,还能在顺利完成表演后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四)调整走路姿势与速度
改变走路姿势和速度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观察表明,身体动作往往是心灵活动的直接反映。快速行走者往往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因此,教师应指导聋生在行走时昂首挺胸,适当加快走路步伐。通过这样的练习,聋生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身体语言,从而在心理上感受到更多的自信和积极能量。
(五)倡导开怀大笑
笑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表达。真正的开怀大笑不仅能够治愈自身的不良情绪,还能够化解他人的敌对情绪,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应经常引导聋生开怀大笑,通过幽默的故事、有趣的游戏或轻松的课堂氛围来引发他们的愉悦情绪。在这样的过程中,聋生不仅能够释放压力,还能够在笑声中逐步增强自信心,变得更加开朗。
(六)胆怯时勇于表达
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集会发言时,部分聋生可能会怯场。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内观法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内观法是一种自我观察方法,即冷静观察内心后毫无隐瞒地表达观察结果。大胆表达内心感受,有助于聋生心情平静并增强自信。
总之,特殊教育的终极旨归,在于引领有缺陷的孩子融入社会,相信在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聋生的心理必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最终成长为残而不废、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钱建学.化解自卑,重建自信——对聋生心理障碍的个案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5):38-40.
[2]刘祺.聋生自卑心理成因及解决策略[J].甘肃教育,2017(8):36.
[3]王正兰.浅析青春期聋生自卑心理及矫正[J].新课程(下),2012(4):186.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