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 范丽娟

[摘 要]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方法。研究聚焦于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提出了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设计思维导图教学、实施学科融合教学以及采用多元作业设计四个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旨在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力和文化传承理解力。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科学地教学。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指向各异,侧重点亦有不同。教师可以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从生活实践角度切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还可以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实施学科融合教学,培育学生的审美创造思维;而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上,则可以设计多元作业,让学生加深对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满足语言建构与运用

高效课堂的构建应在学生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基础上有效落实核心素养。一些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不重视核心素养的落实。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彰显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主要载体。从学科教学层面来看,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既是语文学科的特色,也是语文学科的要求,更是推动高效率、高质量课堂落地生根的主要载体。因此,结合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与实际问题,教师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联结课外的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章,让他们厘清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难,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自身健康高尚的品格”的情感与思想内容。在合理构建阅读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感悟其中的情感,如“作者为什么怀念秋天?秋天所怀念的是谁?”。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其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完成了情感的认知与渲染后,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再次阅读,实现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的交融。最后,教师应进行课外拓展设计。例如,学生完成课文的学习后,对于“秋天的怀念”以及“母亲”这个角色有了新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作者笔下的“母亲”角色来谈一谈母爱的意义,让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入境入情,这样,高效课堂的构建也便悄然完成了。

二、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实现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也应从单一性的知识教学过渡到综合性的思维教学上来。语文学科的教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过程性教学,另一方面要注重基于思维发展的拓展性教学。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科更偏重于生活实践,这也体现出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交融的特点。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教学,将单一性知识教学转变为综合性思维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方案,围绕文本内容设计“阅读—思—阅读—辩”的阅读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针对某一单元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设计思维导图教学方案。例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括《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四篇文章。教师可以设计填空式思维导图。每当学生完成一个知识点的积累,教师就可以将该知识点植入思维导图中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来填充思维导图。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所学单元的所有要点,边学习边填充。这既检验了学生的词语学习程度,也帮助学生进一步厘清了本单元学习内容。另外,教师应注重“一图多用”的教学理念,可以根据一册书或者某个大单元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中反复应用和深化理解。

思维化课堂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教师应深入探究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课程学习过渡到课程认知,以更好地实现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实施学科融合教学,学会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固然重要,但学生认知素养同样需要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一种认知性素养,是彰显语文学科独特魅力的重要方面。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学科融合教学方案,使学生在高质量的课堂学习中真正展现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语文学科的审美可以分为显性审美与隐性审美两种方式。显性审美体现在对诗情画意、音律意蕴等直观艺术美感的体会,而隐性审美则是内心深处的感悟,如对爱国、乐于助人等高尚情感的共鸣与体会。因此,教师可以将语文与美术、音乐、信息科技等学科相融合,进一步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整合跨学科资源

教师应将语文与美术、音乐、历史等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全面感知、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例如,在《望岳》教学中,教师可以配以视频解读,生动地展示泰山之美。

(二)设计跨学科项目

通过跨学科项目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语文与绘画融合”项目,让学生用文字和图像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朱德笔下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母亲形象的绘画,如画出“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或“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母亲形象,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创设综合性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创设综合性评价方式,通过设计综合性的评价任务,考查学生的语文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这些任务应鼓励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例如,面对一首优美的诗歌,学生需要识别和分析其中丰富的比喻和意象,从而理解诗歌的深厚内涵,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一部小说时,他们应学会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展现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中的审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去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美感。在此基础上,创设综合性评价任务,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或文字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从而全面评估他们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应鼓励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积极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写作比赛、创作展示等活动,可以激发创作热情,提升审美表达水平。例如,在某一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在实践中培育他们的核心素养。

四、采用多元作业设计,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

设计多元的作业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符合语文学科“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了满足学生身心成长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进行拓展性的课程教学。在此过程中,多元作业设计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养,还能够促进自主学习,增强学习动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不仅体现在课堂内部,还包括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拓展认识。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的融合性特点,设计多元语文作业,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一)文化传承漫画创作作业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漫画故事,讲述一个传统文化故事或者传统节日的习俗,通过绘画和文字的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传承文化。这类作业内容可涵盖古诗词类、散文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

(二)传统文化手工制作作业

此类作业是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手工艺项目,如剪纸、刺绣等,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件作品,并在作品中展现所学的文化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选择的项目撰写关于制作方法与流程的文章,这既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传承理解能力,也能提高文化创造能力。

(三)文化传承口头表达作业

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形式,如古诗词、传统戏曲等,进行口头表达。学生通过朗读或者表演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体验古代礼仪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能力。

(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内容涵盖古诗词、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等方面。竞赛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环节,笔试部分主要考查参赛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口试部分则主要考查参赛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表达能力。这种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研究聚焦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旨在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设计思维导图教学、实施学科融合教学以及采用多元作业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研究在初中语文教育领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为未来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如何做[J].语文建设,2014(5):33.

[2]吴红良.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语文世界,2024(29):16-17.

[3]高亚运.沐生本阳光,与生共成长——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安徽教育科研,2024(27):61-63.

[4]周欣.借助大单元教学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嘉应文学,2024(18):187-189.

[5]陈丽,潘洪建.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知识维度的划分及教学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4(27):72-76.

[6]王洪珍.建构理解力教学模型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1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