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作者: 靳蕾

[摘 要] 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在一线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往往是重灾区。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明确朗读目标,用范读引领学生,用趣读激活学生,用感情读充实学生,帮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地生长、自在地发展。

[关键词] 朗读教学;范读;趣读;感情读

“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清楚、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从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到第三学段“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语文教师都知道朗读教学很重要,也都很重视学生的朗读;然而,在一线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常常是语文教学的重灾区。

一、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朗读时两字一顿,拖腔拉调

有些班级的学生说话很正常,可一旦朗读课文,就会截然不同——两字一顿,遇到“的”“着”“了”等助词拖一个拍子。而这种情况在齐读时表现得格外突出。

出现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刚进小学时,保留了幼儿园“唱读儿歌”的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2.齐读时,为了收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学生只能放慢朗读速度,尽量保持同一节奏,“两字一顿拖一拍”的方法最容易读整齐;3.教师给学生的示范不足,对于哪些词语连读、哪些字轻读、哪里要停顿、用什么节奏等,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也不曾有意识地加以训练。

(二)齐读时绘声绘色,个别读乏善可陈

在课堂上,学生的齐读往往声势浩大,疑问的、感叹的、喜悦的……各种情绪,甚至低年级许多童话故事里的角色特点,似乎都表现得不错;但让学生个别读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做到声音洪亮、绘声绘色,大部分学生要么声音含在嘴里,要么声调单一,十分呆板。

这与一直以来教师过度重视齐读有很大的关系。齐读时声音大,参与面广,也有利于烘托课堂氛围,教师往往偏爱齐读教学。然而这样的做法存在许多弊端:1.学生对课文熟悉程度不同,有些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些学生则磕磕绊绊,齐读给了一些学生滥竽充数的机会,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朗读的训练;2.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而整齐划一的齐读过于看重整体,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化表达;3.学生习惯了在齐读中跟别人保持一致,渐渐失去表现自我的勇气。

(三)“为读而读”的多样朗读

有些教师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齐读、男女分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形式十分丰富,课堂也很热闹,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可是读的目的是什么,每次读有什么不一样,需要怎么读,学生并不明确。教师一味发出指令,学生机械地按照要求有口无心地读书,除了熟练度不断提高,看不出有什么别的进步。

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自己对朗读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本身并不清楚朗读的目的是什么,就难以提供准确的指导,更不能给出精准的评价。

(四)空洞的评语“有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喜欢用“你读得很有感情”来评价学生,学生也有样学样,用“读得有感情”来进行同学互评,不管同学读的是词语,还是句子或段落,也不管同学读的是何种文体,更不管同学抒发的是哪种感情。这种“有感情”的评价是十分空洞的。

首先,不同的文本对“有感情”的需要是不同的,说明文、童谣、童话、小说、诗歌、文言文……这些文本各有其基调,有的要“诵读”,有的要“讲读”,有的要“美读”,还有的要“说读”。基调之下还有不同的语调,都需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其次,在需要“有感情”的朗读文本中,感情也可能是多层次的。如《田家四季歌》,整首儿歌表达的是“喜悦”的情绪,但这种“喜悦”又是层层递进的,从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喜悦,到夏季辛苦劳作却满怀期待的喜悦,到秋天收获的“喜洋洋”,到冬天终于得以安享幸福的“笑盈盈”,各有不同。怎是一个“有感情”可以笼统概括的呢?

二、立足儿童,以读代讲,突破朗读教学难点

(一)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朗读的世界

于永正老师曾说:“对小学生来说,示范就是指导,必要时领读。有时不厌其烦,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笔者曾听过音乐课和英语课,在这两种课上,教师总是领着学生唱了又唱、读了又读,而语文课却总是让学生读了又读,或是用音频代替教师的范读,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多,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分析得再透彻,不如亲自示范,带着学生多读几遍。教师的真情实感,会通过声音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在跟读、模仿中体会课文中的感情,掌握朗读的技巧;学生也只有在跟读中,才能改掉唱读、拖腔拉调的坏习惯。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格外重要。低年级的孩子语感尚未形成,但模仿力很强,教师投入感情朗读将引领学生畅游语文的世界。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教师模仿狐狸和老虎的口气进行朗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这个寓言故事的兴趣,感受到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迟疑;再如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红头被牛吃进嘴里那句“救命啊!”多难读啊!学生根本读不出红头和草一起被卷进牛嘴里那种张皇失措,它可能还在牛嘴里不断翻滚着,无法顺利说话。教师的范读将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想象红头在牛嘴里的处境,体会到红头的心情,入情入境。

即便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也是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有效方法。徐世荣先生曾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与其过多地讲解和分析,不如用教师的朗读传递信息,朗读时的声调、表情、动作,都会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精彩呈现。在教师范读的感情基调上,学生再以自己的朗读表达个性化的理解,会更加有效。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范读最后一小节,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对英法联军的愤怒、对圆明园惨遭毁灭的痛惜,在教师感情的引领下,学生也被带入情境中,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趣读——激发学生朗读的自信

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把声音放出来,更不敢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地朗读。可能有自身朗读基础不扎实、普通话存在缺陷等原因,但更多源于自身的不自信,害怕被同学嘲笑,害怕被老师纠正。越是害怕,就越是不敢开口,也就越是不知道用什么语气去朗读,不知道如何用朗读表达情感,进入了恶性循环。

要让学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变得敢于开口、自信表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快乐,唤起朗读的欲望。在小学阶段,尊重儿童天性,用趣味朗读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

在朗读节奏感强、声律优美的童谣或儿歌时,除了按照本身的节奏朗读、打着拍子朗读,还可以有更有趣的尝试。

1.变换顺序读。如在教学《比尾巴》时,可以将课文原本的三问三答的顺序改为一问一答,同桌两人你问我答;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想几问几答就几问几答,放手让学生玩朗读游戏。

2.加衬字读。如在教学《春节童谣》时,可以给“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中加上衬字“呀”或“那个”,将童谣变成“二十三(呀),糖瓜粘。二十四(呀),扫房子……”或“二十三,(那个)糖瓜粘。二十四,(那个)扫房子。……”这样的变化,会让本就有趣的歌谣变得更有趣,学生会玩得更开心。

3.配上动作读。如教学《口耳手》一课中的韵文“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可以让学生站一站,坐一坐,在活动中朗读,在朗读中将韵文落实到行动中。

在进行童话或寓言故事的朗读时,可以采用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除了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心情,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狐狸的声音有什么特点?乌鸦的呢?模仿它们的声音特点来朗读课文,扮演的学生演得会更投入,小观众也听得更开心,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要求自己也演一演。

没那么有趣的课文也可以读得很有趣。如《观潮》,可以让学生用声音的渐变来表现潮来潮去时的声音变化。读“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时,声音低沉、微小;读到“响声越来越大”,声音渐大;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达到最大,震耳欲聋;随着“潮头奔腾西去”,声音渐小,到最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声音渐消。这样的声音渐变读法,不仅有趣,更将潮的变化从文字变成了声音,让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他们读起来兴味盎然,更能轻松掌握朗读的技巧,增强朗读的自信。

以上几种方法,并不局限于在某几种文体中使用。事实上,教师只要在朗读中有意识地求变,就能让学生乐在读中,在读中获取自信。

(三)感情朗读——精准传递对课文的理解

所谓感情朗读,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声音传递出来的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眼、脑、口、耳默契合作,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协调统一,声随情变,以声传情。所以,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是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

针对“有感情”的朗读目标,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清晰而准确的解读,把握课文主题,理顺课文结构,明了文本的逻辑联系,将课文的脉络转化为朗读者的语流,增强声音的变化性和连贯性。教师在对课文精准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理解可以深入,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必须切合学情,不可过高;减少冗长的讲解,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节奏表达情感。如抓住特殊的标点符号,联系生活中觉得惊奇的时候,指导学生读出叹号的惊奇;联系曾经不明白的经历,读出问号的疑惑等。

例如,借助春游的经验,读出“花开草长蝴蝶飞”的生动美妙,读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快乐无忧。还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突破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读好课文。如《田家四季歌》中“桑叶儿正肥”,可以借助生活经验中的“肥胖”,想象肥肥的桑叶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再出示茂盛的桑树图片,在经验迁移和形象展示的帮助下,学生会很快把握桑叶肥美、茂盛的特点。这样的桑叶喂给蚕宝宝吃,多好呀!学生自然就能读懂这句话了。

此外,在朗读教学中,精准的教师评价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时,学生读“救命啊!救命啊!”声音很小。老师一点拨:“你的声音这么小,牛嘴外面的青头恐怕听不到哦。”学生立刻心领神会,扯着嗓子喊起来。这样一读,“拼命地叫起来”的意思便通过声音形象地传递出来了。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明确朗读目标,用范读引领学生,用趣读激活学生,用感情读充实学生,帮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地生长、自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群娇.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广西教育,2023(19):112-114,124.

[2]汪一帆. 进阶朗读,化原地踏步为拾级而上[J]. 基础教育研究,2022(24):35-37.

[3]覃迎春.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 教师,2020(28):19-20.

[4]周梅.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2020(31):43.

[5]陈兰珠.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 考试周刊,2017(22):157-158.

[6]于永正. 我的坚持与忧虑[J]. 人民教育,2007(9):41-4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