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贺丽[摘 要] 在“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包括转变教学方式、注重课前预习、加强课堂互动等,以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政策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不足、作业负担过重、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以致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高。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形式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并且常常将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视为评价学习成效的主要标准。此种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容易在课堂上造成一种枯燥、单一且压抑的氛围,进而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厌恶甚至恐惧等消极的学习态度。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倡导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旨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获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能够显著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为达成素质教育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对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赋予语文教学新的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助于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来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加强其语言能力和记忆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小学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目标,这反过来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由此可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能够满足多元主体的需求,并深化全面教育的落实,这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应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
三、“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特征
(一)激励个性化学习方式
教师需明确“双减”目的与意义,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增强学习效果。从育人视角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其学习质量的关键。在“双减”政策指导下,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并引导他们向自我驱动学习和合作探索的方向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人文性的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互动质量不高,课外机械式地完成作业,缺少主动探索的兴趣。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力挖掘其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教师应建立人文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侧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表彰学生的进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并改进学习中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深入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更多收获。
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能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育理念更新不够及时。这导致课堂缺乏活力与创新,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转型,以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教师应从单一的主导者角色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包括积极参与专业发展活动,通过培训和实践操作探索更有效率的教学途径,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以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的学习平台。
(二)强化课前预习,提高教学效率
做好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增强预习效果:首先,明确预习任务,指导学生提前熟悉新课内容;其次,提供预习资料,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再次,鼓励学生记录问题,以便课堂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更有效地吸收知识,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解答疑问,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显著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成效。
(三)增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专注于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导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单向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提高互动质量,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分享想法;设计小组合作任务,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利用角色扮演、游戏等互动性强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使互动成为课堂常态,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优化教学时间分配,提高教学效率
受生理发展、心理特点和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规划课堂教学时间,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尽可能让他们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具体策略包括:将知识点讲授控制在适宜的时长内,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吸收理论知识。同时,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和互动时间,以强化他们的主体地位,促进知识内化。课后,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避免作业与实际应用脱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流畅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目标,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五)尊重学生主体,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合作学习策略。首先,教师应为学生的课堂合作探究提供明确指导,确保教学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并据此制定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从而实现课堂学习目标。最后,在安排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主题,为学生提供拓宽知识面的途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恰当运用此策略。
(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传授高效学习方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教授有效的阅读方法。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同,新方法侧重于深入理解教科书的关键内容,而非简单地泛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文章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需积极掌握并运用阅读技巧,结合阅读经验,将所学知识与课堂内容相结合。通过梳理阅读材料和提炼阅读技巧,学生能够优化思考方式,进而提高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主旨,引导他们对关键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和关注。同时,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提取信息和分析文章细节,以及如何通过阅读探究主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
(七)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建立有效奖励机制
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能力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并渴望得到教师和父母的关注和认可。因此,教师应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奖励和表扬,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全面评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评价内容涵盖课堂参与、作业质量、知识点掌握和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在给予评价时,教师应避免使用笼统的词语,如“真棒”“做得好”,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评价可能无法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相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给予具体评价,如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赞扬其思维的深度和表达的丰富性。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其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
五、结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应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要根据“双减”政策要求,结合学生的个别学习状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王静.以减促升,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路径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9):35-37.
[2]王淑萍.“双减”政策下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3(2):45-47.
[3]张志华.“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43):45-50.
(作者单位:江西省莲花县良坊镇红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