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视域下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研究

作者: 祁丹丹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听说读写的整合,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读写一体化作为一种整合性教学方法,通过采用可视化策略,有效帮助学生于阅读中获取、加工信息,总结创作手法,并于写作中实现迁移运用。为优化教学效果,教师需精准把握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切入点,同时,聚焦核心素养,拓展教学新途径,包括单元整合、项目学习、学科融合等。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情境可视化、结构可视化、思维可视化等手段,进一步提升读写一体化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可视化;读写一体化;小学语文

读写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赏析、深入理解课文,进而提炼出多种习作技巧,无疑这是一个信息获取、精细加工与存储信息的环节。当进入写作阶段,学生则需要调动所学,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这便是一个信息输出的重要环节。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而高效的信息处理体系。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为突出,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将抽象的写作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或图像,那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将显著提升。基于此,教师应立足于可视化视域,精心设计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将数据、知识、思维方法及技能等抽象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图表、动画、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可以有效降低学生获取、处理及运用信息的难度,从而大幅提升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一、赏析经典片段,把握读写一体化的切入点

(一)自然场景,调动多种感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相关的经典片段,总结写作方法并迁移运用。自然场景、人物心理、生命哲思等均可作为教学切入点。教师可以运用可视化的方法呈现这些重点,并指导学生创作。以“自然场景”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再现文中的场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他们掌握写作重点。

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静态”和“动态”的场景,引导学生对应课本中的词句。学生看到茂密的榕树,视觉感官被唤醒,理解“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的意境。听到鸟类的鸣叫,听觉感官被唤醒,体会鸟儿“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的活泼状态。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写作方法,明确在描写自然场景时需调动多维感官,展现丰富性。在创作《这儿真美》时,鼓励学生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知手段来创作。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沉浸于情境中,审美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并提炼出自然场景的写作技巧。

(二)人物心理,凸显性格特点

文本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可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复杂的内心世界。然而,心理活动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教师可以借助可视化的方法,利用动画展示人物的微表情、动作细节与心理活动的结合,帮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学会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以教学《少年闰土》为例,教师可以将经典文字转换成动图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动作中蕴含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解析人物性格。如“刺猹”动图对应“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学生可以解读出闰土无畏、勤劳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仿写,先在脑海中还原某个举动,配上心理独白,最终转换为文字,体现某种性格特点。如学生描写“勤奋”的人性:“他专注地看着本子,牙齿咬着笔尖,心中暗想,我再坚持一下,做完这些题目再去吃饭吧。如果不多做点题目的话,就赶不上我的同学了。”通过动图辅助,学生认识到解读人物表情、动作有助于理解人物性格,进而促进阅读理解和仿写活动的开展。

(三)生命哲思,输出价值观念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难以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创作时也较少输出价值观念。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可视化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具体事物及其象征意义来帮助学生理解。

以教学《匆匆》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方式呈现文中人物一日内的生活场景,对应钟表时间,引导学生分析“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等语句,感受时光匆匆流逝的状态,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随后,引导学生分析《匆匆》所表达的生命哲思。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创作,鼓励他们结合实际生活画面思考生命哲思,并用文字输出价值观念。在可视化工具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深入挖掘文本,理解其中蕴藏的生命哲思,进而创作出富含情感、体现价值观的作品。

二、聚焦核心素养,拓展读写一体化的新途径

(一)单元整合,增强文化自信

可视化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近似真实的学习环境或情境,具有高效性、媒体性、直观性的特点。为更好地体现这些优势,教师需拓展新的教学途径,助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可视化教学能够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呈现,因而具备高效性。基于此,教师可以拓展“单元整合”这一途径,结合相关学习资源与教学活动,体现教学的媒体性与直观性。在设计“文化”等大概念、大主题的课程时,采用“单元整合”方法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以“中华传统节日”单元学习为例,教师可以整合《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课文,并利用流程图呈现单元学习内容,包括:结合课文,了解北京春节习俗;自主探究,绘制节日风俗思维导图;读写结合,展现家乡节日风光。随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思维导图整理课内外信息,思考传统、节日、风俗、文化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学生以大纲形式整理思路,确定写作节日、详略安排及文化自信体现方式,并自主创作。在流程图和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学习重点,有序参与各环节活动,层层递进地掌握与文化相关的概念,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项目学习,体察语言艺术

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是另一种创新教学途径。项目学习是指教师设计探究项目,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并完成。教师可以将可视化手段融入各个项目中,辅助学生进行探究。在“体察语言艺术”项目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体验与实践,感受语言魅力,激发创作灵感。

以“感受修辞的魅力”项目为例,该项目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总结归纳修辞手法,在写作中迁移运用。项目一,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画面,让学生找出课文对应词句并说明所用修辞手法。如展示海底世界画面,对应《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等句子,指出其使用了比喻手法。项目二,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镇》等文章,找出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整理特点。项目三,教师组织学生迁移创作,随机抽取图片并用不同修辞手法展现内容。例如,两名学生抽到“瀑布”的画面,其中一名学生用比喻手法创作道:“瀑布好像一道银色的幕布,从山顶垂落到人间。”另一名学生则采用夸张手法表达:“瀑布好壮观啊,简直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探讨哪位学生的作品更符合图片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三)学科融合,发散想象时空

学科融合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多元综合教学新途径。教师可以将语文与美术、音乐、历史、生物等学科结合,借助可视化手段激发学生想象力,尝试写下脑海中的画面。

以教学《松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神奇的动物”为主题的读写活动,并结合生物、美术等学科内容。活动要求学生实地观察、调研某种动物的形貌特点和生活习性,提供思维导图作为支架,以动物为中心节点辐射出若干小节点,如生活习性下的饮食习惯、居住习惯等。结合美术学科,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并借助绘画还原动物的生活状态,再对照思维导图检查想象错漏。在此基础上创作,学生既能展现丰富想象力描写动物神奇,又能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学科融合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辅助知识建构,在读写活动中激发其对多学科知识的探究欲望。

三、赋能信息技术,提升读写一体化的有效性

(一)情境可视化,激活个性体验

在开展读写一体化活动时,教师应采用高效的可视化手段,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境可视化、结构可视化和思维可视化等特点,优化教学环节。所谓情境可视化,即利用视频呈现具体场景,提供学生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描写该场景。

以学生创作《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例,教师首先通过视频展示海底、太空、沙漠、森林等多样场景,激发学生想象力,构建神奇空间。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海底世界》《太空生活趣事多》等文章,学习作者如何描绘这些场景。接着,鼓励学生借鉴创作,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神奇世界。例如,某学生借鉴《海底世界》中“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的描述,结合视频中的海底画面,创作了海底探险虽遇海参团队攻击但成功逃脱的故事,展现了独特体验。视频的运用使学生接触到了平常难以见到的场景,增强了体验感,进而提升了他们的创作力。

(二)结构可视化,指导逻辑推理

结构可视化涉及讲解鱼骨图、气泡图、树形图、流程图、桥型图等图表的绘制方法和用途,可以辅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学生在梳理文章结构时,运用这些图表能使写作思路连贯,有助于写好逻辑推理部分。

以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鱼骨图,归纳主人公经历的事件及变化,推理其成为男子汉的根本原因。通过鱼骨图,学生发现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通过事件推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我学会了》的创作任务,要求学生选择合适图表,分析学习动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变化、成功原因等。绘图过程中,学生厘清了文章逻辑,能在写作中抓住重点,明确前因后果,使文章结构清晰。阅读时,图表有助于学生整理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写作时,图表可以辅助他们整理思路,使文章更加有条理。

(三)思维可视化,涵养高雅情趣

思维可视化即通过列图表的方式呈现思考过程。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阅读时列大纲,还原作者创作思维,分析其审美情趣的展现方式。随后,教师让学生绘制自己的创作大纲,并思考如何体现独特情趣。

以教学《三月桃花水》为例,教师讲解了如何列大纲,并让学生结合大纲分析作者是如何展现高雅情趣的。通过列大纲,学生发现,作者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呈现桃花水的状态,运用反复、比喻等手法生动描写其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要体现高雅情趣,文字就需丰富生动。在自主创作《这儿真美》时,学生自拟大纲,标注描述角度以展现景物丰富性,并计划运用手法以展现生动性。这样的思维可视化大纲有助于学生明确如何体现高雅情趣。

可视化教学具有媒体性、高效性、直观性的特点。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教师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从而显著缩短学生的理解周期,帮助他们快速建立感性认知。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获取、处理及应用信息的效率,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飞.指向情感训练的高年级阅读教学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2(15):65-66.

[2]朱忆莲.小学语文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5):186-187.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