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主”带“链”:构建语文课程问题场域的整体性思考
作者: 李子裕 周晓蕾[摘 要]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导向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关注。构建语文课程问题场域,强调以问题为核心,以情境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链的设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了以“主”带“链”的语文课程问题场域设计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问题;问题场域;核心素养;核心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积极倡导“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任务的驱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构建语文课程问题场域,是落实问题导向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程问题场域,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问题场域的概念内涵、格局框架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教师构建语文课程问题场域提供参考。
一、问题场域的概念内涵与格局框架
(一)问题场域的概念内涵
在语文课程的视域下,“问题场域”是一个相对复合的概念,它融合了语文课程与问题场域两个方面的要素。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语文课程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涵盖了语言、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阅读、写作等综合能力。同时,更要深入接触和了解丰富的文学作品,领悟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问题场域是一个由多个问题交织而成的空间或环境。这些问题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网络。在语文课程中,问题场域涵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以及对语言现象的疑惑等多个层面。最后,将语文课程与问题场域两者融合考量,语文课程下的问题场域可以被诠释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汇集。这些问题或源自课程内容本身,或产生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一个动态的问题场域。
语文课程下的问题场域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蕴含机遇的学习空间,需要学生与教师携手努力,共同探索与开拓。在此问题场域中,学生需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对问题场域的引导和调控,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效果。
(二)问题场域的格局框架
《标准》将语文课程定位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表明问题的设置不应局限于琐碎的、零散的信息,而应从核心问题与问题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审视。教师需从浅显的表面层次迈向系统化的整体格局,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创设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问题场域。
二、问题场域下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
(一)依托双线组元编排方式,确定贯通单元的核心问题
《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为了契合这一课程属性,部编版教科书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元并进的编排方式,将整个单元的所有教学资源和相应的教学栏目都整合于这一体系之中。因此,教师在构建问题场域时,需先从单元的整体定位入手,对编者所设置的人文主题以及语文要素进行深入、全面的解构,以确定贯通单元的核心问题。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教师根据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从文本解读的维度出发,对编者设定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深入解读。首先,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这一主题化用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移步换景”的实践体验,感受自然世界如同“万花筒”一般的精彩。其次,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包括: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与第七单元相比,该单元中的“动静结合”,从原本的了解感知层面上升至体会表达效果的层面。关联单元最后的习作主题“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可以清晰地洞察习作结果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即通过搜集资料,对我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形成深入了解。同时,结合包括动静结合在内的多种表达方法,在迁移运用中介绍一个地方,以展现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二)明确学习任务类型归属,确定贴合编者定位的核心问题
《标准》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语文课程的组织与呈现形式,根据类型不同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这些学习任务群各具不同的概念内涵及教学指向。教师需根据文本特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设计并呈现具体的课程内容,同时搭建和完善教学框架。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为例,该册编选了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微型短篇小说《跳水》,文章主要描述了船长在危急时刻通过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方式,成功拯救了身处轮船桅杆顶端、处境极其危险的孩子的故事。尽管这是一篇典型小说,理应归入“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但从编者设定的意图来看,并未将其视为纯文学性文本。该单元设定的语文要素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显然涉及人物内在思维。因此,将其归入“思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更为恰当。基于这一新定位,《标准》在“思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根植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关注文本所传递的事实与材料的关系,为学生搭建“阅读”“对比”“推断”“质疑”“讨论”的实践平台。
(三)把握学生主体认知障碍,确定体现学生需求的核心问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构想的形成都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作为构建问题场域的基础,核心问题的提炼不仅需要关注教学内容和编者用意,更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精准把握其可能遇到的认知障碍和困惑点。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教师组织学生在未学习课文的情况下先行尝试习作,以凸显出学生与语文要素、习作定位之间的实际差距。首先,部分学生盲目追求新奇,导致习作想象凌乱无序,缺乏逻辑依据。其次,想象内容干瘪乏味,严重缺乏细节支撑,难以满足创造想象世界的要求。最后,想象内容支离破碎,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给人一种零乱无章的感觉。
三、问题场域下问题链条的设计策略
(一)顺势而为,依循认知规律设置序列化问题
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呼吁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中心,其本质在于尊重学生认知新事物的规律,依照其基本顺序,引领学生逐步深入解读文本。因此,基于核心问题的问题链条设置,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为学生提供稳步前行的实践台阶,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展现了武松这一人物形象。作为典型的小说(选段),教师教学应以感受人物形象为要义。教师设置的核心问题是:“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武松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学定位于体会人物形象。基于此,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呈现了逐步深入的序列性问题。首先,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武松打虎”,往往直接将其与“英雄”联系,教师设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武松是英雄?”如果问题仅停留于此,就不能唤醒学生全面认知。其次,教师结合“酒家吃酒”的部分,设置第二个问题:“读完这部分内容后,你觉得武松还是英雄吗?”以质疑的方式冲击学生思维,展现武松固执己见、要面子等形象特点。最后,教师设置思辨性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刻画武松的这些特点呢?这样是否会影响其英雄形象?”这些问题,形成顺势—质疑—思辨的思维轨迹,引发思维浪潮,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彰显问题场域的浸润感与冲击力。
(二)扩展广度,紧扣文本内容设置序列化问题
部编版教科书中的文本均为文质兼美的典范,蕴含丰富思维和立体意义。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广泛解读文本,借助问题场域激活学生思维,丰富文本解读成果,从而实现对于文本内容的全面解构。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为例,教师所设置的核心问题是:“船长为什么能够在一瞬之间就做出用枪逼孩子跳水这样的决定?”直接抛出这个问题容易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合理规划与分解,先组织学生研讨文中孩子要想通过跳水获救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设置问题链——船长考虑了哪些客观、人为因素来确保孩子能够顺利跳水?学生通过深度细读,洞察到船长考量了天气条件、孩子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所有的水手都集中在甲板上等多方面的因素。借助问题链,学生形成了思维冲击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对话作者,依托表达方法设置序列性问题
问题链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引导学生聚焦作者的表达方式,赋予其深远的价值意蕴。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为例,该文以时间为线索,主次分明地展现了北京人欢度春节的习俗。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问题一:描述与情感。请找出课文中描述北京春节习俗的句子或段落,并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来展现这些习俗的。学生通过语言分析和欣赏,可以感受作者如何通过对春节习俗的细致刻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春节的氛围中。问题二:结构与节奏。课文在描述春节的不同习俗时,是否采用了明显的结构或顺序?作者选择这样的结构有何意图?这样的结构对表达文章主题有何作用?通过理解作者如何有序描述春节习俗,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既传统又热闹的春节画卷,同时感受作者对春节文化的热爱和尊重。问题三:语言特色与文化内涵。在阅读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作者使用的某些特殊词语或表达方式?这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与课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有什么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通过分析这些特殊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传递对春节文化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基于核心问题下的问题链设计,形成了浓郁的问题场域。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得以在探究中深化理解,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何飞鹰.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师,2023(30):18-20.
[2]熊爱玲.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教育艺术,2023(4):80.
[3]陈令骧.比较策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七彩语文,2022(44):45-47.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通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