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吴亚平[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教—学—评”一体化的价值,展示了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在实践路径部分,本文从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教学中的深度探索,以及教学评价的有效反馈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案例分析显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但在实践中还面临如何保持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一致,以及怎样平衡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等挑战。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长度单位;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要求,并强调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学为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新路径,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价值
(一)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应关注“教”“学”“评”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教师须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与目标的紧密对应。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力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评”一体化探索的重要环节,其目的不仅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在于为教学提供反馈和改进的依据。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在于:它能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确保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评”一体化探索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可以得到充分培养。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感受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能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一)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制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引导者。为了有效地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明确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内容,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细致剖析,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全面把握学生的实际学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从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模型思想等多个维度入手,制定教学目标,以提高教学的指向性和科学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的目标明确提出,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了解常见的长度单位,以此培养学生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对长度概念以及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尚浅,大部分知识仅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零碎经验。由于长度单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对学习长度单位怀有较高的兴趣。在此环节,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剖析和学生实际学情的把控,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学生应能够准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掌握基本的测量工具,如尺子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并与同伴交流测量感受和结果,提高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测量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核心素养目标。通过测量实践,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测量过程中正确使用符号表示测量结果。同时,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初步理解长度的相对性。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
(二)以教学课堂为阵地,实现深度探索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构建系统、高效的数学课堂。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数学游戏等,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与交流,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中对数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接下来,教师可以立足于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引入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以多元、有趣、连贯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展开深度实践、多维探索。与此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学生科学指导,帮助学生攻克难关,力求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拓展学习深度,达成良好的教学实效。
以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使数学课堂彰显生机与活力。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展示一张课桌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张课桌有多长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能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呢?”在此环节,教师通过设计多元问题,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产生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了基础。
环节二:探究式学习,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在探究式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长度单位。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橡皮和尺子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品的测量结果,明确其中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展示厘米尺和米尺,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用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厘米尺和米尺重新测量之前的物品,并记录下测量结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并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环节三:小组合作学习,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此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5人,并组织合作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测量一根弯曲的线的长度?”等,让学生分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思路、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同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其初步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环节四:项目式学习,培养估量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小测量员”,寻找家中或学校常见的物品进行估量和测量,并记录下估量结果和测量过程。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尝试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工具,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估量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估,找出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改进估量方法,以此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教学评价为抓手,注重有效反馈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作为评价活动的核心,可以从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着手,建立评价体系。首先,就评价指标而言,教师应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学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其次,就评价主体而言,教师应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和反思能力。最后,在评价方法上,教师除了使用传统的测试评价,还可以引入口头表达、实践操作和项目式学习等评价方式,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如“测量校园中的各种物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应用长度单位。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还要听取学生的口头汇报,了解他们是如何运用测量工具和长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此外,学生可以通过互助学习,互相检查对方的测量结果,并给予反馈。这种项目式学习的评价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帮助他们认识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个性化学习反馈报告等形式,与学生一起分析他们在项目中的表现,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提出改进建议,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增强教师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成“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
三、结语
总之,本研究结合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案例,探讨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和具体路径。这种模式强调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深度探索,并以教学评价为抓手实现有效反馈,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教师在实践中也面临着挑战,如如何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相一致,如何平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如何构建更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展望未来,期望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基于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单志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析——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4(5):119.
[2]褚艳秋.优化关键环节:让“教学评一体化”真实落地[J].中小学管理,2023(11):53-55.
[3]王秀春.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智慧化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4(15):80-82.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第五小学)